首页 河大新闻网 文艺园地 正文

皮囊之下,认人认心

TB1XSvuGVXXXXbDXpXXXXXXXXXX_!!0-item_pic

 

“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没有抱着多大的期待翻开了这本书,读到一半发现自己已陷入蔡崇达的非虚构写作中,陷入这种向读者直接剖析自己的心境、直叙人生故事的真诚中,开始变的不舍得读完,不断翻看目录,数算着后面还有几篇故事。非虚构的魅力在于真,真在表现出了我们都掩藏不了的喜、怒、哀、乐、贪、嗔、痴,真在能让我们撇开日常用来遮饰的皮囊,发现是个普通人就会有的阅历和感悟,真在告诉我们,谁又不是个普通人呢?

皮囊之下,看见彼此

蔡崇达借着《皮囊》提醒了很多人,我们很多时候只是了解身边人和自己有交集的那部分,知道他们在自己生活中参与过的故事,常常以自己为出发点甚至是以自己的喜好来评断这些人,而没有真正看见和理解他们。殊不知一个人的脾气秉性、模样、思想、谈吐是由他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境况塑造出来的。当你和一个人交谈时,能够看到这些才算是理解,才算是“看见”这个人。

在《皮囊》一文“我”真正看见了阿太的生活观,“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阿太脸上层层叠叠的皱纹是岁月雕刻出的,透出的是撇下皮囊后的释然和豁达;在《母亲的房子》极细腻和含蓄的用语下,“我”真正理解了母亲那说不出口的爱情;在《残疾》里父亲挣扎着调动脸上肌肉的那个笑,最终扭曲成一个描述不出的表情,“我”看到了父亲心里的落差;在《阿小和阿小》中“我”虽然是一个旁观者,但也在年岁的带领下目睹了城市和小镇里的人生;《厚朴》一文“我”透过同学厚朴的追梦,认清能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的、谦卑的,甚至是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和隐忍。

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书里的那份感悟,不同的生活让许多人在这个时空里没法相处在共同的状态中,除非等年迈再次抹去其他,构成每个人最重要的标志,那时对彼此的理解才能更透彻。

皮囊之下,窥见己心

人和人因为各种奇妙的因缘联系在一起,认识自己就要先认识其他认识自己的人。因为每一幅皮囊之下,都有一颗会跳动、知疼痛的心,彼此照亮时方能看清自己,在别人的争斗、挣扎中也看到自己的意志和欲望。蔡崇达的纪实性真诚就是这样,这些人的故事中有自己的影子,他们各自的生命经历也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看似观者,但其实这些人身上总有一部分,就是“我”。

“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这是“我”在朋友文展身上看到的,两个人都有一种很纯粹的东西,只不过因为时机和环境导致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在劝说朋友厚朴的成长中,“我”发现了我们各自对自己的误解,朋友虽有看似要摧毁一切的行事方式,但始终生活在规矩里;“我”有规规矩矩的踏实生活方式,但其实存在着将规矩彻底摧毁的欲望。

见人见己,蔡崇达既是讲故事的人,也是自述的人,这就使得他的这部散文集具有了小说般的阅读质感,他的讲述,冷静又细腻,温情又残酷。

皮囊之下,望见生活

生活会一直追问我们要过成什么样子,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怎么生活,真实的生活也不是用简单的好坏就能形容了的。但有些可悲的是,我们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况下往往会用所谓的“梦想”和“责任”来安慰自己。当我们回答不上来生活的抛问时,就会用这样的借口、这样的逻辑来面对。

曾经一位师长有过这样的解读,能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域才算是真正生活的开始。蔡崇达说皮囊标识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谁也不能拒绝皮囊。在皮囊下我们才能不断体味生活,望见生活。

其实有人并不认同作者的一些故事,认为他还是像自己说的那样,只知道一部分,并没有完全参与那些朋友的境遇,就抱着同情他们的态度来书写他们的生活。但我觉得,蔡崇达字里行间的那种悲伤和温情并存,是因为融合了他对自己的剖析,他并没有用冷眼旁观式的叙述,而是在这些人的生活中映照出了自己的生活。

一个历经沧桑的少年试着用文字回忆一遍他人,回忆一遍自己,让我们也感慨,若活的太过轻盈,都以看风景的心情看待一些在生活中的人和事,一定会有一些遗憾,因为一个人的背后有多少故事,当事者都有过怎样的惊心动魄,除了走进,除了彼此照亮,不会真正理解。皮囊之下,认人,认心。

责任编辑:张奇
0

最近更新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我要报料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2011 news.hb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est view 1440*900

河北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北京中科之源技术支持

冀ICP备05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