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社会政治与经济的集中反应,它为集体发声,用层出不穷的现象,概括出社会的特征。所以,文化现象可谓是社会现象,更是千万人内心独白的交响。交响的音乐或喧嚣或平淡,或高雅或低俗,不论是何种风格,这都是一种所趋的大势。就像是洪流席卷而下,普天之下莫不为其夹带其中。
今天的中国,随着虚拟网络的大行其道,文化现象逐渐从现实的物质载体,流转到媒体平台。由于媒体平台具有传播快速、受众面广的巨大优势,它给予社会的也是文化的泥沙俱下。从原来的大金链子黑墨镜的土豪表情,再到如今的青皮脑袋小纹身的小猪佩奇,一个由大众新创造的代名词——社会人诞生。你不用八面玲珑巧舌如簧、溜须拍马虚与委蛇,戴上小猪佩奇,你就可以成为社会人!
实际上,动画片《小猪佩奇》在上映之初便引发了舆论热议。该片因其幽默的对话、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受到小朋友的喜爱,不少网友力推这部英国动画片,称赞它老少咸宜,适合亲子教育。同时,也成为风靡成人世界的存在。
小猪佩奇出现在荧屏上后,可以说是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彻彻底底的火了一把。表情包、短视频、纹身、段子,甚至现实上还有卡通手表、公仔、贴纸、钥匙扣……小猪佩奇不断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微博、朋友圈、快手、抖音视频上随处可见网民们携小猪佩奇“登台亮相”。所谓“表情包不够,纹身秀一秀,戴上手表背上包,看到佩奇弯弯腰”引得网友直呼:“你们太会玩了!”
那么和本文有关的问题来了,小猪佩奇为什么会和“社会人”联系在一起? “社会”一词在网上十分常见,譬如社会摇之类带有“社会气质”的内容深得人心,拥有这种特质的人被网民统称为“社会人”。
网络上的“社会人”有一个显著特征,即身上有纹身,小猪佩奇便被喜爱它的青少年群体作为自己的纹身,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这个举动引来了更多网民的效仿。所以一时间,小猪佩奇纹身在网络上广泛流行。
“社会人”与“小猪佩奇”的反萌差激发了部分人的玩梗心理。在网民不断解构和二次创作中,一只卡通人物小猪成为全民狂欢的噱头。“小猪佩奇”形象与“社会人”形象的反差带给人的愉悦感使网友不问出处地参与创作和传播,最后演变为一场“小猪佩奇身上纹”的无厘头搞怪娱乐。其中,最为网友熟知的便是这句——“小猪佩奇身上纹,掌声送给社会人!”
而这却是:从反抗到狂欢的青年人亚文化的变迁史。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代,光头党、嬉皮士、朋克、摇滚族、无赖青年、摩登族……被青年群体作为抵抗主流文化的方式,它们与主流文化对抗,妄图在这规规矩矩的世界中开辟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却在巨大的压力下,下经历了从桀骜不驯的对立到半推半就的妥协,最后淡出、消失或被广泛传播以至于失去了它们的独特性。
到了21世纪,画风一转为清奇,蜡笔小新、喜羊羊、小猪佩奇等带有纯真色彩的卡通人物形象频频占据人们审美的高地。而“社会人”也逐渐淡去了愤怒张扬的抗争意识,取而代之的是以轻松诙谐的态度来玩世不恭。
这种“反抗”更容易被接受,吸引了成年人也参与到狂欢中。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历经社会磨难后感叹:“人心复杂,世态炎凉,还是自己太年轻!”通过追忆往昔的无忧岁月,来慰藉被现实瓦解得支离破碎的内心。所以他们把对纯真人性的向往之情寄托在一次又一次玩梗狂欢与自嗨中,以期心灵的解脱。
将自身打扮成“社会佩奇“的形象,趾高气扬地走在群体之中,哗众取宠也好,还是追求烂漫的性情也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人——年轻人意志渐渐削减的现实情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