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大新闻网 文艺园地 正文

落日

TIM图片20171227224957

家是我们出发的地方,随着我们年岁渐老,世界变为陌路人,死与生的模式更为复杂。方方吧艾略特的这句话放在了小说的开头,表明这本小说如同这句话一样,是关于家的失落和亲情的异化的故事。

小说从祖母(李腊芝)喝农药自杀写起,当孙子成成发现祖母命悬一线,通知父丁如虎亲并把祖母无臣往医院送时,丁如虎和弟弟丁如龙却决定“顺水推舟”,不抢救母亲,求医生开了死亡证明后直接把母亲拉去火葬场。但阴差阳错,李腊芝在火葬场的停尸房里回光返照。这又引发了一系列令所有人头大的风波,当这些事情还没解决时,李腊芝离开了人世,化作烟尘融入落日里。

粗看此文,我们或许会感到愤怒。一个儿子居然逼死了自己的母亲,并且在母亲万念俱灰决心一死时不做任何努力来挽留母亲的生命。确实,站着道德的高度和旁观者的立场上,丁如虎兄弟的行为令人发指,然而,他们看似泯灭人性行为背后却有着难以言说的苦衷。方方通过这个故事,还原了人与生活的本来面目。人作为动物,无论怎样进化,人性的光辉始终无法掩盖一些兽性的本能,例如活着与改善生存状况的强烈欲望。龙虎兄弟身上体现着虚伪,自私等人性之恶,但从方方的描述中,不难看出这种恶产生的原因。丁如虎生活上十分贫穷,精神上也极度压抑。他们没有足够大的房子,以至于孙子成成结婚后不得不和李腊芝住在一个屋子里,两张床间仅仅能隔一块帘子。这无疑是对年轻的成成夫妻的折磨。虽然表面上看这个矛盾得到了一些解决,但是成成妻子汉琴的内心,没有一天不在期待李腊芝离去。这样的想法虽然残忍且有悖人伦,但汉琴别无选择。同时,李腊芝在丁如虎续弦问题上表现出的强硬态度,使丁如虎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母亲的怨恨。十年的鳏夫生活几乎使丁如虎崩溃,而眼前出现的触手可得的爱情梦,在母亲的干预下破碎,丁如虎又何尝不想母亲离开自己的生活呢?

实际上,我们不难看出,李腊芝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老太。她的内心充满着利己主义和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同时,又有着一个母亲的温柔与慈爱。李腊芝反对大儿子丁如虎续弦,是因为她感觉自己含辛茹苦守了几十年寡,把几个孩子拉扯大不容易,她觉得自己有权利剥夺大儿子再婚的权利。在生活的其他琐事上,她也表现的十分狭隘和自私,难怪她的离去,竟然给后辈们有种轻松和“解脱”的感觉。但她也深爱她的儿子,孙辈。即使在死前的最后一刻,她担心的仍然是自己的孙女会不会被吓到。她为这个家勤勤恳恳的付出了许多。她像是我们每个人的奶奶一样,慈祥,勤劳。但是为什么李腊芝想要寻死,温馨的家变得寒冷而恐怖呢?

李腊芝自己很清楚,她的存在影响了家里其他人的生存质量。这样说或许太残酷,但是现实就是如此。李腊芝一死,这个家庭的生活就会好很多。首先生活空间扩大,丁如虎耶有了续弦的自由,也不需要支付李腊芝的赡养费,医疗费等(文章写于1991年,当时中国的医保等机制并不健全,李腊芝没有公职,需要自己支付全部医疗费用。但从文中可以看出,即使是老师等公职人员,医疗报销也没有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家人的语言暴力也一步步把李腊芝逼向死亡。

《落日》作为一篇优秀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提出的现实问题,是关于在剧变中的中国的环境下,老人的尴尬处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李腊芝的悲剧还在继续。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1980年至今,农村老人自杀率越来越高,部分地区农村老人自杀开始被视为正常的现象。有农村老人甚至自嘲说有三个儿子:药儿子,绳儿子,水儿子。而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刘燕舞画出的一条“农村老年人自杀率”的曲线展现出从1990年开始,中国农村老年人自杀率已从20年前的千分之一上升到现在的千分之五,并保持在高位。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肖水源教授说,中国老人自杀比例是其他群体自杀比例的三倍。

在老龄化愈加严重的今天,老人的问题就是社会的问题。自杀的老人背后是社会一些因素的死亡。居高不下的房价;仍存在很多缺陷的社会保障制度,养老制度;传统大家庭观念的崩溃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似乎已经探索出家庭养老等解决方法。而这些问题能能否得到解决,我们要迎着朝阳继续思考与探索。

责任编辑:李旭
0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我要报料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2011 news.hb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est view 1440*900

河北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北京中科之源技术支持

冀ICP备05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