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大新闻网 文艺园地 正文

娜拉走后怎样——观《娜拉走后怎样》的感想

t01eaa6a85f6dfc3b67

 

当一个作品在出生后便成为了一个符号,乃至现在都出现在各大教科书里,那么这个作品必然有着非同一般的魅力。《玩偶之家》是易卜生最成功的剧作之一,而他的著作大量是剧本,并且在剧本里,反应社会强烈,因此这类多被称作“社会剧”娜拉便是社会剧人物群像的代表。

《玩偶之家》也被译作《傀儡家庭》私底下认为《傀儡家庭》更能凸显出作品的主旨,作品里面娜拉从满足于家庭到发现家庭就犹如傀儡一般,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们是她自己的傀儡,于是醒悟过来,离开了家庭,再接着便是谢幕,而后续剧情没有了下文。

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写到娜拉的发展,英国人曾做戏剧,一个新式女子走出家庭,最后发现没有路可走,最终堕落,进了妓院。而中国人则描述道娜拉最后又回到了家庭。从而感叹社会的权利之间的差别。但假若回归到剧本当中,娜拉确实是没有路可走,即使思想解放,但自己的能力却达不到吃饱肚子的地步。在此盗用鲁迅先生的一个比喻,娜拉就如一只小鸟那样,笼子虽然不自由,但是倘若一出笼门,外面便有猫,有鹰,以及别的什么之类。

娜拉的出走就如一个人的梦醒,当人在做梦的时候是幸福的,但假若醒来,面对的似乎只有现实了,文学家们都不看好娜拉接下来的发展,一切都要从接下来的路去走,假若有了接下来的路,那么文学家便会十分欣喜,“”“终于有了希望了”喜悦之情大抵如此。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易卜生没有写结局的原因是写不下去了,在他的脑海里应该是“终于完结了吧”而后人却在考虑完结之后的事情,岂不是一种悲哀吗?

在中国建设道路的年代里,人们的热情毫无疑问是饱满的,但是在我们熟知的历史里,那段时期却是莫名的悲哀,似乎读起来总有少许的悲伤,但拿现在人的眼光看待那一段历史,以及用老一辈人的眼光看待那段历史,情况根本不同。以前在查资料的时候,有一个视频工作者谈到和家人讨论历史的情况,老人一直在谈及自己年轻时的场景,而可怜的工作者一直在用数据讲那段时期的艰苦历程,但丝毫没有动摇老人的想法,节目的最后,工作者感慨一声:那是一个时代的没落。大抵是没落了吧,谁知道呢?邓小平在特殊时期,导致自己家庭发生了莫名的灾难,但是在一堂毛概课上,老师放出来的邓公语录中赫赫然有这样一句话:文革有它坏的一面,也有它好的一面。老师以这一句话为根底,让学生具体分析为什么有好的一面?紧接着便有的同学站了起来,大谈特谈我们要避免的错误云云。在此便产生了一个问题,作为当事人都发生了这么难堪的事情,难道就因为避免错误这一个原因从而改变了看法吗?肯定不是这样的,邓公这句话肯定不是平常人能看懂的,他或许已经发觉到假若自己批评那个时代,或许接下来的命运便如赫鲁晓夫时代类似了吧。

有好多事情换了一个人思考的眼光肯定不一样,犹如马云,以前默默无闻的他绝不然如现在的他看向高远。为何?因为他的精神达到了新的高度。娜拉也是如此,在以前的生活中他没有意识到到他意识到自己是玩偶的事实,精神高度也不一样,最后愤然而然离家出走。这便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普通女子是断然不敢做出决裂的,但是娜拉却敢。电影《黑客帝国》中,那颗药丸是通往现实的通道,主人公假使换了个人也要吞服下去,为什么?就是因为不吞服下去剧本没法再写下去了。现代文学家讨论娜拉出走后的道理和药丸是一样的,争辩这一个东西根本没有结果,倘若易卜生活了过来他也不会去写后续的发展,真的弄成一个堕落或是回家的结局那么这和文章精神上又有何联系呢?

易卜生希望用这篇文章来反应社会的问题,他希望的是剧本本身能带给人的思考,毕竟一个人最伟大的不还是灵魂么。

相关阅读
关键词: 玩偶之家 娜拉
责任编辑:李旭
0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我要报料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2011 news.hb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est view 1440*900

河北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北京中科之源技术支持

冀ICP备05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