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毒牙般的辞藻令人望而生畏
我却在它们背后看到一个受苦的灵魂
如在炼狱中煎熬
到处是烧红的铁与滚烫的岩浆
你在肉体的狂欢中寻找天堂的美
虔诚的心躲在角落里悲泣
你的双眼是盛酒的杯盏
合着血泪你将这辛辣的液体饮尽
醉里享有无上荣光
醒后复又惆怅徘徊
爱情终归是梦幻泡影
美人总会成一具尸身
挂着邪恶之名的天真花朵
诗人啊,你过于热烈的心是你最大的罪名
——【法】波德莱尔 《恶之花》
(人民文学社,2008,钱春绮 译)
《黑天鹅》整部影片充斥着阴暗压抑的气息,这是一部充满灰色基调的心理学电影,也是一部逐渐发现真实自我的芭蕾舞剧。
犹太女星娜塔莉•波特曼用精彩绝伦的演出带领观众走进一个脆弱、敏感的芭蕾女孩精神分裂的世界。而造成这恶果的原因,影片已不言自明:单亲的家庭结构、富于控制欲的母亲、剧团同事间的冷漠、互相猜疑和嫉妒、自我压抑、未来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焦虑等,所有这些都纠缠着妮娜,压着她喘不过气来。正因如此,妮娜从一个美丽的少女一步步走向人格分裂,如剧团总监托马斯所说的“自我释放”般,从一只洁白的天鹅逐渐释放自己内心的黑暗变成邪恶的黑天鹅。妮娜的最终幻想,把这种恶推向了极致,绽放成一朵妖艳的恶之花,然而却在她最美丽的时刻凋谢。
妮娜原本是圣洁、美丽、高贵的白天鹅,最后却变成放荡、邪恶、魅惑。这个“蜕变”的过程缺少不了催化剂——指甲、抓痕、梦境......
指甲
在托马斯把天鹅皇后隆重推出的晚宴上,妮娜发现指甲处开始有血印。她躲在洗手间里,试图剥掉指甲沟处脱离的皮肤,让人心悸的是她顺势一撕,撕扯下一长条带血的表皮,但当她喘息着在水流下冲净血迹,发现伤口消失了;后来,妮娜的母亲把她拉到洗手间,阴沉着脸为她修剪指甲。而在浴室镜子前剪指甲时,试图剪除“指甲”的是妮娜,而在镜子里恶笑着把她把肌肤剪破、淌出血来的,则是迫切要破壳出来的自我——黑天鹅,渴望挣脱这个清洁的、严肃的、死气沉沉的躯壳。
抓痕
妮娜做了被黑魔王擒住的梦境之后,第一次发现肩胛处有伤痕,并且她闪躲着、言辞掩饰着,不愿母亲过多注意;后来,抓痕频繁出现并渐渐增多。抓痕表现出黑天鹅已不甘隐藏于表皮之下,而想要“破土而出”,抓痕越狰狞,那么就越急切、越迫不及待地要破茧而出。
梦境
梦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满足”,而出现在梦中的琐碎片断通常是被我们平时生活中所遗忘或忽略的细节经凝缩、转移和二次加工的呈现,即许多潜意识的资料在梦中更易浮现。
影片从真实的睡梦,到半梦半醒,再到白日梦,从潜意识中的不被察觉的微弱心声,到不断升级的相互依赖,再到整合的统一。
电影的开场即以妮娜的梦境作为场景,此处便是全篇诸多梦境的第一个。黑暗的舞台,一束惨白的光打在身着过膝的白色芭蕾舞裙的妮娜身上,黑衣男子出现在她身后,幻化作恶魔施魔法于公主将其化为天鹅。很显然,梦境似乎直白的表达了妮娜一直以来渴望成为《天鹅湖》领舞的强烈愿望,这种强烈的愿望甚至不经修饰加工就直接出现在她的梦中,这说明此时她的愿望是单纯的无任何隐藏的。接着片中更多出现的是似梦非梦的幻象,介于白日梦与梦之间的游离,模糊了主人公强势意识与潜意识的界限。自己背部生出的羽毛以及如天鹅般的折断的双腿,化妆间里想要取代她的黑天鹅以及她以为的黑天鹅之死……妮娜心中的黑天鹅终于强化到以意识的形态出现在她现实的生活中,混淆了她的正常思维,于是便有了化妆间里激烈的一幕,白天鹅拾起碎镜片刺向黑天鹅。白天鹅已经不是从前的白天鹅了,就在她拾起镜片勇敢甚至是鲁莽的维护自己的地位,白天鹅已然是流淌着反抗魅惑而又邪恶的黑天鹅的血液了。
每个人既是白天鹅又是黑天鹅,没有一个人是纯粹的白天鹅或黑天鹅,就如我们的人生一样,是灰色的,是充满坎坷与圆满的。所以黑天鹅是真实存在的,无论谁心中都有黑天鹅,只看我们如何对待它。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警示了我们不要有过度的压力,要自己学会适当解压转移自己的压力,使自己思想健全。不要给自己过度的压力,使自己出现不健康的心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