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然的敬畏,早在古早时期就已经出现并逐渐发展完善。当我们的祖先所掌握的知识并不足以解释让他们迷惑的现象时,在自然的伟力面前,敬畏便油然而生。
至少从文化方面来说,我们是应该感谢这种敬畏的,它赋予了古代人民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从家喻户晓的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到奇诡瑰丽的山海经,人们渴望打破这种未知,便编造出了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神话。这些神话清晰地映射出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伟力的向往。
这种向往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又变成了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人们对自然有了一定的了解,态度也自然而然的转变了,到了现代,大部分自然现象都可以用科学来解释,但这种情怀已经深入骨血,代代传承。
从<<上邪>>凄美的海誓山盟“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到深情的现代诗,我们将这种敬畏与文字融合成了一种独属自己的情怀,一种更深切地表达自己的方式。
我曾在偶然间看到过一首小诗,只一眼便被其深深打动,在此写下与君共赏,“浮世万千,吾爱有三,日,月,与卿,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自然景物的运用总会让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腻温柔,不管是远方游子的触景生情,还是海誓山盟的深情絮语,甚至是悼念亡妻的只言片语,自然景物的添加总会让一分深情,两处离愁变得格外地动人心弦,恰如雨打芭蕉,黄叶满庭,美酒佳人,深闺怨妇,每一种景物都有与之相配的心情,这也正是诗歌的动人之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