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简介】
《活着》作为余华的代表作之一,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徐福贵一生的悲惨经历。书中以内战、三反五反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背景,记叙了在一系列社会大变革下,福贵随之不断变化大的一生。
【书籍评价】
主人公富贵本是有钱人家子弟,而到最后,仅剩黄牛做伴,伴其终老。
此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正文开篇“我”与福贵的第一次见面。“我起身后,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正在开导一头老牛。”一位暮年老人,一头晚年黄牛,两者有着一样的名字,也彼此成为生活的依靠。老人说:“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的好,苦根也行啊。”借自己已故亲人的名字,让黄牛相信不只是自己在耕田,这足以看出老人福贵内心的孤单与悲凉。老人风趣地训斥黄牛“别偷听,把头低下”。俨然是把黄牛当做了自己的伙伴,当所有的亲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能懂自己的也只有它了吧。
《活着》展示了一个人又一个人死去的过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从父亲、母亲的死亡到儿子、女儿的离去再到妻子、女婿外孙的去世,加之在时代变革下福贵自身经历的逃难、饥荒等变故。让读者深深的感受到活着本身很艰难,而延续生命就需要艰难的活着。也正因为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加艰难的事。
福贵的活着与父母、子女、友人、后代有关,但是与物质、执念、感情、夙愿无关。他只是单纯的活着,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他向我们展示了绝望的不存在。
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这本书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的怪诞。一口气,一滴水,抽一次血,吃一碗豆都有可能让人失去生命。接踵而来的苦难也许令你无从同情,就像有位诗人曾说“人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而正是因为此书过于真实的怪诞增加了文字的魅力。作者用冷静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存在的英雄。同时令读者与福贵同甘共苦,感受他的不幸而黯然垂泪,感受他的幸福而欣然微笑。
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福贵活在自己的眼中,虽生活不易,命运坎坷,他仍旧坚定而坚强地活着。他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而人生真正的意义,只是以自己的意志,去过这一生罢了。
窄如手掌的是福贵的一生,宽若大地的是他的心境。为了活着而活着就是他活着的理由,活着的意义!相比于现在的我们,面对生活的打击表现的如此不堪,想想福贵的一生,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坚强?所以,好好经营生活,足够勇敢的面对一切。就像泰戈尔老人曾说,The world has kissed my soul with its pain, asking for its return in songs.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