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又一个人的悲惨死亡;
一波又一波的苦难波浪;
一次又一次的坚韧态度……
作为一位中国在国际上出名的作家---余华,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以他极为敏锐的洞察力和极强的吸引力,完成了创作生涯的分水岭《活着》。余华作者用类似写实的叙事风格,站在‘非人间的立场’,客观冷静地叙述着人间的苦难。叙事立场客观中立,情感基调温情深沉是本部作品的特点,这也使得《活着》成为余华风格的转型标志。在他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平凡的人对于生命的渴求与真挚的热爱!这种力量震撼人心,无可超越。
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一贫如洗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一个迟暮之年的老人,经历了如此多的生死离别,却依然坚强的活着。正因他知道,上天让他活着是去发奋追求幸福。幸福就像一只翩翩蝴蝶,你拼尽全力去追却追不上他,但有时不经意间,他便落在你的肩上。
悲怆的残阳微弱的呼吸着,无意感染了那一个午后的黄昏,带着些许的淡然,福贵讲述了自己的一生:早年嫖赌输光了家产,但是亲人并没有抛弃他,这令他悔悟。这时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贫穷未必不好,只要有爱,有关怀。然而妻子得病,儿子被害,女儿难产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孙子因自己的疏忽而被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剧接连发生,最后只留下自己活在这世上,然而经历了种种的他却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对自己的过去能够冷静的回忆与论述。
每每读到福贵的儿子遇害,寂寞的躺在莫大的病床上,静默的离开人世;想到他唯一的孙子,只因一时疏忽,而失去了最珍贵的生命,我都悲痛不已。也许是上帝故意搞出的一场场闹剧,活生生的让一个人经历了这些生离死别,而后,彻悟人生!
巴金曾说:“我爱人生,所以我愿像个狂信者那样投身到生命的海里。”身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受苦人,福贵就展现了对于生命无尽的热爱与追求。从起初的富家子弟,到中年的落寞不堪,再到老年的孤苦无助,身边的亲人一个个都无情的被夺走生命,他默默地接受着上天赐予他的一切,一生成长。正如后人在外国学者离世后的墓志铭上写道:每天都在成长,可每天都长不大!福贵的一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外,最后,他坚强乐观的活了下来,纵然平凡,但绝不平庸。他的一生让我们知道,有时候,人的坚强超乎自己的想象,回头发现,自己也咬牙走了很长的路!
作家余华运用象征的手法,深刻地阐释了活着的真实意义。个人虽释然了生死,但却难以超越时代,福贵就这样在那个悲催的时代里好好的活着,带着别人看不懂的超脱。他总是以笑的方式掩盖泪水,在死亡的伴随下坚强的活着。他卑微的生命中蕴藏着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把无边的苦难一步步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我们明白,活着本身艰难,延续生命可能就需要艰难地活着,但也正是异常艰难,活着才因此有了深刻的含义。可能很少人会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而白发人将黑发人送走的事情也大多在小说中可以看得到。艺术的真实会让人相信世间不但有过活生生的福贵,而且将来还会有很多。我们带着如福贵一样的执着与坚强,认真地感悟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