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大新闻网 文艺园地 正文

命运面前,谁不曾卑微一如草木

【内容简介】

《我与地坛》是作者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作者简介】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推荐理由】

四百年时光的雕琢与冷落,足以剥蚀古殿檐头的琉璃,淡褪门壁上的朱红,坍圮一段段高墙。可古园的形体或许有些改变,其本质却愈加矞矞皇皇:老柏树更见苍幽,野草荒藤茂盛得自由坦荡。于是,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失魂落魄的人走进了一座废弃的院子。

这便是作者与地坛的相遇,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他于此处流放,又终将在此得到救赎。当一切无可奈何,我们终将为灵魂找到安定居所。院子荒芜,但并不衰败。随光阴流转,史铁生闻着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气息,看着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他的车轮印在了它的每一处草地。在最狂妄的年纪里双腿残疾,他思量着自己的痛苦,也看到周遭人的悲欢。

先是母亲,当初沉浸在自己的痛苦里时,他不懂母亲怎样心神不宁坐卧难安,不懂母亲的痛苦与惊恐并不少于他,不懂母亲也如他一般在园中走了那许多焦灼的路。后来母亲猝然离世,他终于明白,“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这是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却又何尝不是惭愧与悔悟。除了母亲,十五年地坛时光里作者还看见了很多人:薄暮时分散步的夫妇,热爱唱歌的小伙子,卓尔不群的饮者,还有那个捕鸟的汉子,有天赋的长跑家......我无从得知作者与他们是否成为挚友,但他一定听过这些人的故事,看过不同的人间烟火光怪陆离。

沉思在继续,这习惯像是魔鬼又或是恋人。这样想了好多年,最后终于他弄明白了死的事情: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想到这里,作者可以松一口气活着试试啦。写作给了作者新的救赎与希望,或者说是为人的欲望。可那又怎样呢?没有了恐慌,你就自由了吗?“别忘了,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他顿悟道。

欲望与恐慌并存,又与人生同在。我们因它为人,又终将为其所困,一如草木于世事红尘中飘忽不定,不知何谓幸与不幸。若说欲望之源尚在本心,那命运呢?愚昧与机智,丑陋与漂亮,恶劣低下与善良高尚,哪一个不是相辅相成?若无这些残缺,健全是否司空见惯到令人乏味呢?如此说来,我们总是要去一个有所差别的世界。令人绝望的是:谁去充当那些苦难的角色,谁来体味世间的幸福快乐,一切全凭偶然,全无道理可讲。作者也曾抱怨命运的不公,可思索过后只能默然接受。命运面前,任你哭喊嘶嚎,也是卑微渺小。

在命运与欲望面前,人生是如此微弱纤细,这是个体的渺小。可放大时空,太阳沿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来来去去,你看到的旭日又何曾不是别人的夕阳呢?凡事若是能跳出其中,便少些悲喜的烦恼吧。

顺着作者的经历与思绪,人生或许是个悲剧。然而,这个悲剧可以是美的,我们总是可以去面对它,去思索人生的意义。所以才会有活着为了什么,为了什么而活的冥想沉思。作者活得很明白,即使命运有所不公,苦难也只是多与少的差别。上帝不会给施舍给任何一个人“最幸福”,因为欲望欲望永恒,局限永在。

于是,我们一如草木,匍匐在自然造化的脚下,带着敬畏与感恩,去沉思人生的下一段旅程。

责任编辑:李旭
0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我要报料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2011 news.hb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est view 1440*900

河北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北京中科之源技术支持

冀ICP备05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