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跃迪,2013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光电信息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在校期间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河北大学三好学生、河北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河北大学一等奖学金以及“创青春”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省级特等奖等多项荣誉;2017年夏季,她将以直博生的身份走进华中科技大学的武汉广电国家实验室继续研究光学工程。
在河大本部南苑门口,记者见到了丁跃迪。瘦瘦高高,素面朝天,简简单单的白色上衣搭一条牛仔裤,干净利落。看到记者们没有带遮阳伞,她也体贴地收起了自己的遮阳伞,与我们一起顶着骄阳走到了约定的采访地点——毓秀园。“咱们就是随意聊聊天,你们也不要紧张啊”,她姐姐一般安抚记者,明媚的笑容和毓秀园里的小花一起,轻轻地绽放在微风里。
在众多的保研生中,丁跃迪直博生的身份让人有些意外。(直博生与硕博连读生相似,只是毕业时只能拿到博士学位。)其实成为直博生对大三时的她来说,也只是一个意外。丁跃迪的保研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大三的暑假里,她向多所高校导师投出多份简历却全部石沉大海。这让满怀期待的丁跃迪一下子心凉了一半,开始怀疑起自己是否能获得推免资格。沮丧之余,丁跃迪“另寻出路”跟室友一起报名了考研复习班,却又在九月份返校时获得了推免资格。“当时真的超惊喜,感觉就像是上帝突然又给我开了一扇门,铺了一条路。”丁跃迪再次鼓起勇气群发邮件联系导师,然而此时心仪的导师大多数都表示,自己的研究生已经全部招满。当时记者感叹保研压力大的时候,她似乎受到了触动,迫不及待地说“对呀,那段时间,就感觉自己没学校上了一样”。在招生的最后一天,她才收到了来自南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以及华中科技大学的录取结果。三个学校中,华中科技大学是她最心仪的,然而却只剩直博的机会。这让丁跃迪再次陷入了纠结:在学术研究方面,直博相对于按部就班的硕士是占有一定优势的,然而一旦不能把这五年的学习、研究坚持下来,她可能会得不到任何的学位证明。基于对社会现况、专业前景、科研条件、学术氛围等等的综合考量,她最终选择了以直博生的身份走进华科大。
总结自己学习上成功的原因,她脱口而出的就是“坚持”。“我的同学们都说我特别踏实,但我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么踏实,就是把该做的事都做好了就好了。”在她看来,专业课的学习并没有那么困难,一天上两三个小时的自习也不是什么难事,她的备考方式就是在考前一个月把老师讲的和课本后的例题复习扎实。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同学对待习题的态度是敷衍,是抄袭,但丁跃迪却坚持着认认真真地自己思考、解决,这一坚持就是四年。大二的时候,学校几乎给每个学生都配备了实验室,而她也是为数不多的到现在还坚持留在实验室做实验的人。正是聚沙成塔,成就了丁跃迪。
如果“坚持”是她的四肢,那么“自制力”便是她的脊柱。丁跃迪出生在一个既开明又严肃的家庭,父母并不苛求学习成绩,却有意识地培养她的自律意识,比如中午必须午睡,写完作业才可以看电视等等。这些要求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促使她养成了自律的习惯并延续至今。如今的她早睡早起、吃健康有营养的食品,从而有好的状态去面对每一天;还会把东西都摆放的有条理,既节约自己的时间又不容易出声影响到舍友。在学习方面,丁跃迪也是一个极能克制的人:不仅上课时不玩手机,课下也从不追剧,即便是非常喜欢的节目也都要到考试之后才允许自己看。
在为人处事方面,丁跃迪也有自己的看法。“真诚”这个词是她反反复复强调的。看到记者没有带伞,她毫不犹豫地要把自己的借给我们;为了满足记者的好奇心,她主动提出带记者参观实验室和研究所;采访结束后,她一直看记者上车才离开......
真诚的人眼里看到的是真诚的世界,对人怀有善意的人,看到的尽是别人的善。当被问道大学四年成就了自己的性格特质时,她思索良久后却还是答非所问:“其实是一直以来遇到的人都很好”。大学四年,她遇到了教她打篮球的学长,帮助她学习的学长,还有已经考上中科院,将笔记赠给她的学姐以及一群彼此友好、互相包容的舍友们,提到这些人,她的语气中依然满是感激和温暖。
对待亲人,她更显真诚温暖。丁跃迪的微信签名是“不要让父母老去的速度大于你成长的速度”。作为一个理科生,她很多的时间要在实验室度过,有时候甚至连假期里也需要待在实验室做实验。回家之后,丁跃迪多数时间是陪着爷爷奶奶。她说:“这也是很无奈的事,毕竟他们的时间越来越少,我尽量能多陪就多陪”。
不久之后,她就要去武汉攻读博士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个说话清晰爽朗还带点软糯的女生,正朝着自己设想的方向大踏步迈进……
(记者 姚畅 田紫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