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婧怡:悠悠“青年”情,南山之南梦
“河大青年在手中,学习生活很轻松!”从2014年到2017年,“河北大学青年”内容不断丰富,功能日趋强大。如今,超过65000人关注着这个新媒体,体验着它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它似乎早已融入了河大人的学习与生活之中。
“在青年里,失误是不允许出现的,当然也是不会出现的。”
赵婧怡的回答总是干脆利落,简洁精炼。每次回答问题之前,她都会扶着自己的额头,低下头细细思忖片刻,才张口说话。她给人感觉很有气场,站在那里就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力量。
赵婧怡,文学院2014级古典文献专业,现是河北大学青年主要负责人之一,主管新媒体运营中心的运营。
谈到团队,赵婧怡认为河北大学青年一直秉承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写文章,为同学们解决问题,个人可以自由发挥,但是一定不能出错,不能丢三落四,这是最基本的底线。每天有大量的更文,却仍能保证青年公众号运行得有条不紊,这就要求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要各司其职,恪尽职守,用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河大青年有一个传统,就是365天不断更。无论是节假日还是考试周,我们坚持每天都会将文章呈现到读者的面前。”说这话的时候,赵婧怡表现出无比的自信。
2016年,一夜之间,河大版《南山南》刷爆朋友圈,点击量突破三万,而幕后的制作人就是赵婧怡。没有大量的前期准备,也没用经过周密的讨论,她只是和几个有想法、关系好的人在微信上分享了一下录制《南山南》的想法,便决定放手去做。找人写歌词,联系歌手,拍摄照片,录制成歌,团队成员分工合作,一切进展顺利。从一个简单的想法到一首爆红歌曲的出炉,这个过程赵婧怡轻描淡写。面对最终破三万的点击量,赵婧怡自豪地说:“能获得这么高的点击量是在意料之中的,我们都猜到这样的作品会获得好评。其实这件事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大家一努力,一用劲,一加班就做成了。”
在清欢里能够体会人间有味,在污浊滔滔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赵婧怡似乎就是这样,她淡然地对待身边的事物,又细心地品味着生活。大一的时候,为了调查北街的路灯问题,她联系相关部门,进行访问,最终,夜晚的北街不再是一片漆黑。然而,提起这段经历,她只是淡然地说:“这段经历没什么可以拿出来出说的,我自己都记不太清楚了。”
赵婧怡曾经做过一系列关于河北大学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的采访。她很看重团队的力量,拍照、访谈、跟进度,每个环节都设有专门的人负责。从食堂后勤人员到司炉工人,他们细细地体味着这群人的生活百态。当时为了了解食堂师傅的工作过程,团队有人早上四、五点钟去菜市场跟着食堂师傅买菜。腊月的寒冷并没消蚀他们的热情,赵婧怡打趣到:“当时我们真的是见到了凌晨五点的保定。”虽然过程艰辛,但是早已释然,她知道这是作为记者必然要经历的。“也许在外人的眼里,‘青年’只是一个简单的微信公众号,但是我们却在把它当做一个真正的媒体在运营,因此只有深入到被访者的生活,才能向读者呈现出他们最真实的面貌。”她如是说。
无论多么理性的人,内心也总会有最柔软的一部分。当回忆起走访抗战老兵的经历时,她的心里五味杂陈。因为对当地不了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老兵家的位置。当时,他们一行人路过一个窄小的院门,然而却硬生生地从门前走了过去。因为他们都没有想到,那么窄小的院门里竟然会有一户人家,竟然就住着曾经的抗战老英雄。经过了几番周折,他们回到原处,推开了那扇门,才真正走进了老兵的家。当时正值夏季,天气很热,家里没有开风扇,昏暗的屋子里,只有一位老奶奶躺在炕上休息,手里的扇子在慢慢地摇动。赵婧怡告诉记者,老兵身体不好,可他仍然坚持要开荒种地。那里的一幕又一幕,一直揪着赵婧怡的心。直到现在,回忆起这些,她也是不愿意多说。
除了在“青年”写文章,做采访,做调查,赵婧怡自己的生活也很丰富。她最近在做一个古籍装帧的实践活动,从裁纸、画格到最终的缝制、抄写,她很享受这个过程。通过制作古籍,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古老文化的熏陶,在一纸一墨间感受灵魂的碰撞。其中让她感触最深的要数缝缋装,她热情地向我们讲述装订的过程,以及这种装订方法的背景和发展历史。她觉得现在的人有时候太过浮躁,以至于忘记了怎么生活,安静不下来,也就失去了很多沉思的机会。
内心平和,不骄不躁地经营着自己,“经营”着“河大青年”,这大概就是赵婧怡的“青年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