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大新闻网 文艺园地 正文

再读《围城》:从写作手法看《围城》

围城

围城

【内容简介】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小说以从欧洲留学回国的方鸿渐为中心,以调侃、幽默和极富讽刺意味的笔触,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老师在生活、工作和婚姻恋爱等方面遭遇到的重重矛盾和纠葛,揭示了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表现了作者对旧中国西式知识分子的无情嘲弄,以及对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的精心审视。

【推荐理由】 

读完一本《围城》,才惊觉我竟为它耗时一月有余。当然,经典之所以经典,亦有其回味无穷的魅力。作为耳熟能详的小说经典,读者之众不言而喻。也不知是谁提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精辟的观点,至此我也颇有体会。有人为书中许多栩栩如生的各色人物、男女老少津津乐道。而我却深深折服于钱老精彩绝伦的写作手法。

最为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比喻。钱老以其惊人的想象力,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比喻意象:下过雨的黄泥地,面黏心硬,像夏天热得半溶的太妃糖;也许女孩子第一次有男朋友的心境也像白水冲了红酒,只是一种温淡的兴奋;陆子潇的外国文跟重伤风人的鼻子一样不通……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钱先生提出比喻原则:“凡喻必以非类,凡比必于其伦。”用八个字概括“似是而非,是非而是。”指出比喻就是要寻找其相似性。但好的比喻并非仅满足相似性就可以。《围城》中的比喻,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出人意料之外,而突破常规,运用逆反思维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并且他为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达到无理而妙的境界。正如同古代文人墨客写诗追求所谓“无理之趣”。《围城》中的许多比喻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创造出来,令人过目难忘。如描写鲍小姐时,除了把她比喻成熟食铺子外,还把她比喻成真理,“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这里“赤裸裸”三个字恰到好处解释了鲍小姐裸露的着装与真理之间的关系,使得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者有了妙趣横生的联系。

我们在小学语文课本上便学过比喻以本体为主,喻体为辅,但《围城》中的一些比喻却颠倒过来,制造一种新奇性。大凡巧比妙喻,其喻体都有一定的自指性,当自指性强烈时,喻体甚至喧宾夺主,这时本体成了陪衬,喻体成了焦点,而且无不寄寓了作者的褒贬。如“她(唐小姐)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这里作者虽然把大眼睛比作大话,但关键并不在于它们的相似点,作者的意图是借题发挥,对政治家给予讽刺与抨击,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言此意彼,指桑骂槐,表现了作者的高明。其实颇有一番孔老夫子“春秋笔法”的意味。

米兰昆德拉在其《被背叛的遗嘱》中曾如此说道:幽默是一道神圣的闪光,它在它的道德含糊之中揭示了世界,它在它无法评判他人的无能中揭示了人;幽默是对人世之事之相对性的自觉迷醉,是来自于确信世上没有确信之事的奇妙欢悦。钱钟书先生无疑在《围城》中贯彻了这样的宗旨,看似啼笑皆非的比喻为读者带来幽默的气氛,实则隐藏着作者曲折委婉的心思。

有人说这是一部讽刺小说,讽刺了那些所谓中的,洋的读书人;有人说这是一部婚姻小说,告诫我们婚姻像“围城”一般;而我更愿意理解成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它探讨了个人如何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为自己定位的问题。在那随处都可以陷入“鸟笼”或“围城”的人生道路上,哪里是这些还没有消磨尽人生锐气的知识分子的出路呢?这是这部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留给人们深思的一个严肃问题。即使今天,我们依旧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回答这个问题。

(作者 申函青)

 

责任编辑:张琪
0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我要报料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2011 news.hb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est view 1440*900

河北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北京中科之源技术支持

冀ICP备05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