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大新闻网 文艺园地 正文

世间已无王小波

不愿清醒,宁愿一直沉迷放纵;

不知归路,宁愿一世无悔追随                   

                                                                                     ---王小波

 

                                                                                                                                            

1997年的今天,王小波心脏病发作,在北京郊区的一间小屋里去世。那一年,王小波45岁,还处在文学创作的大好年华;那一天,距离他的生日,只有月余。

走了这么多年,离开的人们总会无意中敲响春天的时钟。夹着细雨、斜风,窗前的时空又飘来了一股岁月纪念的味道。中学时期读王小波的作品时,并不是很迷恋。那时觉得王小波的语言直白,直接,理工男的准确捎带冷幽,而无迷茫青年的文艺。而且像《黄金时代》这种把破鞋挂在脖子上游街,她不仅不羞愧,反而以耻为荣的事情,也大大冒犯了我在成长过程中被灌输而成的腐朽尊严。但拿来搪塞我的语文老师,相比结果是可喜的。因为这个人对当时的自由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个体。

没想到的是,世事纷繁,时光的打磨让王小波和他的作品,成为了文艺青年的标志性围脖。或者不妨说,互联网的传播成就了王小波,他那些直白中带着冷幽默的语言就很适合网络传播。虽然不写穿越小说、修仙小说,但是杂糅了现代与传奇等各种元素的叙事风格,让他的小说充满了戏谑、恶搞乃至喜气洋洋的精神。他像是中国文坛体制外的著名孩子,一个知道“有趣”的重要性,拿“有趣”这个武器与呆板生活玩游戏的大儿童,一个没有可以挑战时代的道德洁癖、但以性的狂欢招惹了过多赞美的幸运儿:幽默、自由、顽劣、荒诞、苦涩、凝练、跳跃......这可能是我印象中最完美的王小波形象。

这是一个失控的时代,我常常觉得如同极速滑行在时代的隧道里,无所凭依,耳边呼呼有风,奔向一个混沌的未来。时代里学问家很多,思想家罕见。王小波及他的文字,是带有独立思考痕迹的。至少在我眼里,他是一位值得深度反复阅读的作家,追求本真,唤醒我们关于“真”的细胞,让每一次阅读都能产生不同的火花。这也是他飘然远行后,始终有人追思怀念的缘由吧。

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名声大振。

我们的爱已迟到,这或许就是他的宿命。

责任编辑:张琪
0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我要报料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2011 news.hb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est view 1440*900

河北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北京中科之源技术支持

冀ICP备05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