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大新闻网 文艺园地 正文

清风吹过,只留下满地灰尘

QQ图片20170406224242

 

溥仪(尊龙 饰)的一生在电影中娓娓道来。他从三岁起登基,年幼的眼光中只有大臣身上的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名词。长大了,他以为可以变革,却被太监一把烧了朝廷账本。他以为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身边是押送监视他的解放军。他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然而他没有死在火车上,命运的嘲笑还在等着他。文革的风风雨雨,在他身上留下了斑斑伤痕。

                       

要说任何电影中时间线跨度最长的,《末代皇帝》首当其冲,从清朝末年,跨越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伪满洲国的建立,国共内战,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的前前后后,挑选了末代皇帝——溥仪的传奇经历。要选择一个词来形容这部电影,我相信唯有宏大可以充分诠释了本部电影。那些陈列的奥斯卡金像奖以及影评人的赞美才是讲述本部电影的丰功伟绩的最好例子。

溥仪的经历吸引了大部分导演,但讨论到诠释这些经历的最好的作品时,《末代皇帝》有足够的权利拿到这枚奖章。导演贝尔纳多·贝托鲁奇巧妙地运用闪回的方式,而影片内容也通过双线叙事,一方面表现出溥仪幼年到被俘的经历,另一方面又表现了溥仪改造后的经历,从头到尾看完后,观众绝不会小看这位导演对于细节的把握以及影片节奏的变化。

这部电影采用了诸多象征的手法,例如对于溥仪的一生中最重要的紫禁城墙,高高的城墙从溥仪幼年就阻挡了他外出的脚步,一直到他被赶出去为止。幼年溥仪从内心就厌恶城墙,城墙外面的世界似乎与溥仪毫不相关,在溥仪看来,城墙就是一座冷冰冰的监狱,但是这一切的认知终止与他被赶出来,“我总以为我很这里,现在,我却害怕离开。”通过对白中,溥仪对于城墙的依赖呼之欲出,是啊,城墙的一切才是溥仪所拥有的尊严,也是幼年时期溥仪的一切尊严,离开了城墙,溥仪那还有半点尊严存于脸面呢?被赶出来是,被利用是,被俘虏也是,唏嘘之中,却有难以说出的感觉。作为城墙内的活物,活了半世纪的蟋蟀与城墙截然不同,当蟋蟀被年幼的溥仪选中时,它已然不是蟋蟀了,它仿佛就是皇权的代表,近乎一生都居住在皇宫里,一生呆在蟋蟀笼子中,难得见光明。影片最后一幕中,溥仪拿出了藏于皇位的蟋蟀,微笑的递给了孩子,简简单单却又值得回味,在递出的一瞬间,它证明了自己皇帝的身份,却也见证了皇权泯灭的一刻,蟋蟀虽小,却有生命力,它见证了历史,正如溥仪一生,但溥仪放出了蟋蟀,也是放出了牢笼中的自己。 影片里我最喜欢的就是溥仪的表现,尊龙表演的溥仪足以获得喝彩.

影片通过节选溥仪传奇的时刻展现出溥仪的一生,从整体上看,影片出奇点选的极其巧妙,比如青年溥仪明白自己根本不是皇帝后的悲怆,不过最令人惊艳的情节就是伪满洲国成立的镜头运用以及情节构思。在溥仪这一段回忆中,简陋的称帝,轻蔑的日本人,上方是溥仪的祭拜,下方下跪的人数也不是往年的时刻。接下来的镜头中日本人举行的酒会也是诸多矛盾的激发点,婉容也不再是那位青涩的皇后,她与溥仪的路也越走越远。溥仪虽然称帝但发现自己仅仅如傀儡一般,当婉容暴露出孩子是自己和司机的时候,影片到达高潮,随后婉容的疯癫也牵动着观众的情绪。正如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现实也是如此。

清朝的历史在中国身上留下重重地一笔,但对比于其他封建王朝,清朝的退出注定留下一个极具传奇的一幕,溥仪的一生中从未掌握到手中的一切,所谓的皇权也仅仅是个儿戏,在紫金城墙里是这样,在紫禁城墙外还是这样。中国历史也如《末代皇帝》中出奇的奇特,这或许就是吸引贝尔纳多·贝托鲁奇的原因,透过一连串得奖杯与名誉之中,我们看到了溥仪传奇的一生,历史不会驻留,驻留的仅仅是我们。溥仪的一生正如罐里的蟋蟀一样,倾其一生逃离自己身上的枷锁,片尾的微笑也让我们感受到释然,正如有这样一句话说的好,我看《末代皇帝》时第一次看当历史看,第二次看当普通电影看,后来不知第几次看时,却看得眼泪流了下来。

责任编辑:张琪
0

最近更新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我要报料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2011 news.hb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est view 1440*900

河北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北京中科之源技术支持

冀ICP备05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