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别离》剧照
【影片简介】
《一次别离》是由阿斯哈·法哈蒂执导,蕾拉·哈塔米、佩曼·莫阿迪、萨蕾·巴亚特等人主演的剧情片,于2011年2月15日德国上映。该影片讲述了一对准备离婚的夫妻纳德和西敏,面对瘫痪在床的老父亲、流产的女钟点工瑞茨等诸多问题,在道德与法律的纠结中痛苦挣扎的故事。(来自网络)
【影片评价】
电影《一次别离》的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开篇用几分钟长镜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家庭即将分崩离析的命运:作为夫妇的纳德和西敏正在法官面前就是否移民的问题而争论不休,西敏希望成功移民,她的理由是移民可以给两人的孩子特梅带来更好的环境;然而纳德不愿离开身患老年痴呆病的父亲,即使自己的父亲已经病入膏肓到不认识自己。妻子想走,丈夫想留。最终法院驳回了西敏离婚的请求,然而西敏赌气回到了娘家。妻子走后,纳德分身乏术,聘请了一位护工瑞茨照顾父亲,然而,纳德某次回家却发现:父亲正被绑在床上,护工瑞茨却不见了。之后瑞茨回来,二人发生冲突,纳德推搡了瑞茨,结果却导致了护工的流产。这次事件将两个家庭卷入了一场纠纷漩涡:双方各执一词,纳德说不知道瑞秋怀孕的事,而瑞秋一口咬定纳德知道自己怀孕并且是他害死了自己的孩子。可是真相是怎样呢?真相是扎在两个家庭中心的一根刺。
这部电影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一次别离》不同于一般的家庭剧情片,它没有对错,没有惩罚与救赎,有的只是不同阶级之间的碰撞和道德与信仰的碰撞。演员们将这一场家庭纠纷演绎出了悬疑片的效果,抽丝剥茧,一点一点揭开真相。我们作为上帝视角的观众,当看到纳德事实上说了谎,他原本知道瑞茨怀孕的事时,我们心中理性的天平偏向了瑞茨;可是当我们在结尾处了解到瑞茨也在说谎:并不是因为纳德的推搡自己才流产,而是因为前一天自己过马路时被一辆车撞上。这时候,我们心中的天平又该偏向谁呢?
在这部伊朗电影中,贯穿始终的中产阶级与低产阶级的对立。作为中产阶级的纳德在受到女儿的质问时依旧选择说谎,直到被家庭教师揭穿真相。作为低产阶级的瑞茨一直强调是纳德害她失去了孩子,直到为了信仰说出真相。二人所遵循的道德准则本就是不相同的:纳德遵循的是世俗的建立于法律之上的道德规则;瑞茨遵循的是宗教信仰的道德准则。然而当纳德发现恪守道德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时,他选择了说谎来逃避责任。即使最后他决定赔钱,他还是逼迫保姆手按《古兰经》发誓没有为了钱说谎。这时候的瑞茨由于信仰的压力,终于说出真相:流产不是纳德造成的,而是前一天纳德的父亲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跑出来,自己去找他的时候被车撞到了。看到这里,我们也明白了瑞茨为什么把纳德的父亲绑在床上。 “我怕把罪恶的钱带到家里,给孩子带来灾难”,这是信仰的力量。电影结尾处,瑞茨的丈夫捶胸顿足,仿佛快要疯掉,看到马上到手的一笔可以还借款的钱没有了,可能来自家庭的压力已经快要将他压垮。瑞茨哭着追去找他,值得玩味的是此刻他们孩子的眼神,几岁小女孩的眼神里充满了仇恨。
最后,这对经历波折的夫妻在法院的走廊等待离婚判决结果。走廊人头攒动,两人各站一边,相对沉默。片中唯一的配乐响起,电影结束。观众想必也和他们一样吧,焦急地等待宣判结果,然而电影并没有给出答案。
在《一次别离》中,阿斯哈·法哈蒂放弃了清晰的是非观点,呈现一种怎么选都是错的困境,没有一个人是“脸谱化”的,他们都是处于“灰色地带”的伊朗普通民众,每个人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中产阶级的纳德认为妥协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尊严的问题。瑞茨一家人需要的是得到一笔钱来维持拮据的生活。让我非常震惊的是在一个拥有信仰的国家,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的“敬畏之心”。这让瑞茨面对一笔需要的钱时选择放弃。可能对于他们来说,现实已经是血淋淋的了,唯有信仰是支持他们活下去的动力。我想这是作为中产阶级的纳德不能理解的。没有人是正确的,也没有人是错误的,这只是大时代下的小故事,只是反映伊朗人民生活的一场家庭纠纷。
该片有很多政治隐喻。比如妻子西敏说移民是为了让女儿脱离这种环境,而伊朗到底什么样的环境?电影点到为止,没有给出答案。纳德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病,这也是个隐喻:暗示着国家的腐朽以及千疮百孔。当西敏质问纳德时说:你父亲认得出你这个儿子吗?纳德说:我认得出他是我的父亲。这表达了普通伊朗百姓对自己国家的失望而又不愿离开故土的矛盾心理。
《一次别离》曾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等二十几个重要奖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让人感到讽刺的是,相较于中国的动辄几千万电影成本,该片的成本只有三十万美金。最后,让我们重温一下阿斯哈·法哈蒂在《一次别离》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后颁奖礼上的一段话:“此时此刻,世界上有很多人在看着我们,我先假设他们是开心的,他们开心不是因为奥斯卡,而是因为此时此刻,政客不再以战争频繁局势紧张来形容他们的祖国伊朗,这一次是因其伟大的文明而响彻全球,我把此奖献给我的祖国”。我被这位受人尊敬的伊朗导演感动得热泪盈眶,想必伊朗民族也为有这样一位关注普通民众生活的导演而骄傲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