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的海报
《血战钢锯岭》虽无缘第8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但获得了最佳剪辑和最佳音响效果两个奖项。作为导演梅尔·吉布森的十年回归之作,它也像 《勇敢的心》、 《耶稣受难记》、 《启示》 等佳作一样,获赞颇多,甚至还被称为“最好看的战争片”。
初见预告,便觉得这就是梅尔·吉布森的风格,有血腥残酷的战场画面和宗教主题。不过后来才了解到,这部影片讲述的也是二战期间的真实人物事迹,有些惊讶和期待,便等不及了去看。
主人公德斯蒙德·多斯的父亲是一名一战后退役的老兵,战争不仅给父亲带来了创伤,使他性情大变,也连累母亲要忍受着父亲时不时的暴戾。但在温和宽容的母亲悉心引导下,德斯蒙德自幼便相信“杀人是最重的罪,夺走一个人的生命,在上帝眼中是最恶劣的罪行。”当战火再次燃起,德斯蒙德不顾家人的反对和爱人的不舍,选择了参军。他一心想做医疗兵,却因为不肯持枪在军营受尽同伴的欺辱和军长的胁迫,甚至被告上军事法庭,但最终还是如愿获得了不携带任何武器上战场的权利。
日本冲绳岛一役艰难而惨烈,美军几次强攻钢锯岭都无济于事,德斯蒙德和战友们在一次空投后被困于岭上。德斯蒙德一面躲避日军的扫荡,一面坚持着用绳子往岭下运送伤兵,当驻地的士兵发现时,他已经救下了75名战友,甚至还有两三名日本士兵。德斯蒙德的举动说服了所有人,他也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没有过任何杀死敌人记录却获得荣誉的第一位拒服兵役者。
影片的前半部分节奏平缓,色调偏暖,讲述了德斯蒙德较为平静的前段人生。
德斯蒙德像他的母亲,温和,平善,他在医院结识了相伴一生的爱人,他还有一个较完满的家庭,一切本可以这样恬淡、平静,但直到战争再来……也是他令人敬仰的原因吧,他虽温和却不懦弱;他虽平善却不随意,他执意要做一名不持枪的医疗兵,源于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信仰的坚守。
“当整个世界分崩离析,我只想一点一点把它拼凑回来,这总归不是什么坏事。”平静地说出这句话时,德斯蒙德的坚定和认真都在眼中。面对军营里的质疑,他从不在意被嘲笑是不敢拿枪的胆小鬼,只是想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拯救更多人的生命。他的言行不能被定义为孤胆英雄,也不是以救世主自居的理想主义,而是一个人对生命本身看重的外化表现。
“如果我不坚持自己的信仰,我不知道该如何活下去。” 德斯蒙德的坚韧在于无论怎样的胁迫和误解,他都忠于信仰,不夺去任何人的生命,珍重任何人的生命。看过很多关于信仰元素的影片后,可能让你深有感触的一部分并不是信仰本身,而是那些无论在何种境遇都一直坚守的人们,他们让“坚守”上升为一种共性的品质。
影片的下半部分节奏紧张,色调沉重,战场上的白天和黑夜漫长而惊险。
焦土上横尸遍野,一车车运走的伤兵血肉模糊,呼啸而过的子弹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影片中对战场的还原已是惨烈至极,看者仿佛也像身临其境般惊呼,而历史上真实的战场到底如何恐怕只有亲历过的人才有体会。
我们常说英雄是有不同定义的,有克服自我,战胜自我的英雄,有不畏环境,行动上的英雄。当德斯蒙德扛起一个个一息尚存的同伴,跨过条条战壕,俨然已是英雄。
我们还常说生命平等,生命可贵,但在战争中,似乎没有这样的原则。德斯蒙德在夜幕下不断地搜寻、运送伤兵,口中一直祈求祷告着:“让我再救一个,再救一个吧上帝,让我再救一个……”看至这里我第一次哽咽,这画面太过熟悉,犹记得我们都听过的那个海边捡鱼的小孩,“这样能救几条鱼呢?”,“能救一条,又一条,再一条……”。他们并不是为做了之后的自我成就感和满足,而是出于我能做多少便做多少,因为生命是不可计价的。或许,在德斯蒙德的眼中,战争中没有敌军和我军,有的只是伤员和尚为完好的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遇到日本伤兵也会不遗余力地救助,因为生命本就平等啊。
《血战钢锯岭》在信仰的主题下兼顾了战争片的要素,让我们动容的是主人公的坚守,对信仰的坚守和对生命的坚守。
德斯蒙德最后扭转了众人的看法,赢得了尊重,“我们这里大多数人不理解你的信仰,但他们知道,你的信仰有多坚定。”这是在之前一个对他误会很深的同伴对他说的,人们经历后才看到这个瘦弱的年轻人身上有不一样的力量。
影片最后是真正的传奇人物戴斯蒙德·道斯和曾经他的一些长官接受访问时的录像,也是回归对他的一种致敬。老人于2006年逝世,但他的传奇事迹无疑会始终被人们纪念。他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坚守,如何熠熠生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