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萌
马晓萌,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成功保研至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她曾被评为河北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团学活动积极分子,在校级学术科技竞赛“挑战杯”中获得二等奖,多次获得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
冬日的傍晚,寒风与落叶在空中拉扯着。忙碌了一天的马晓萌脸上并未显露出疲惫之色,文艺的格子大衣,整齐的披肩发,明媚的笑容,自然而然地拉近了与记者的距离。在餐厅柔和灯光的映衬下,马晓萌显得愈加成熟独立。当记者向她说明采访的目的时,她特别高兴,表示愿意接受此次采访,因为她特别想向学弟学妹分享自己保研的经验。
“你所做的事情,也许暂时看不到结果,但不要灰心与焦虑,你不是没有成长,而是在扎根。”马晓萌坦言,在河北大学的这四年,就是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初来时的懵懂与惶恐,经过岁月的累积与沉淀,都已打磨成如今的安然与淡定。她爱好广泛,对任何事物都保持着好奇心,大一大二时,活跃于各类社团:校学生会、创业俱乐部、英语协会和散打协会等。虽然社团活动占据了她一大部分时间,但她并没有因此荒废学业,学习成绩一直稳居班级前三名。学习没有捷径,但是如果能找到正确的方法,合理的安排时间,往往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马晓萌会根据每门课学分的多少分配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上课积极发言提高自己的平时成绩,再加上复习阶段的资源共享,她轻松得到了高分。就这样,在学习和各类活动之间平衡周旋,她越来越游刃有余。
当问到考研的初衷时,马晓萌这样告诉记者,河北大学给予了她成长的机会与难忘的经历,这里不乏学识渊博的教师和一心求教的学子,但她心中有一个不曾忘却的梦:去北京读书。高考时分数不高没能实现这个愿望,她想借考研的机会实现最初的梦想。不认输,天黑过后就是日出。备考阶段的孤独就是第一道要迈过去的坎儿,害怕结伴同行会分心,马晓萌选择了独行。一个人去教室上自习,一个人去图书馆查资料,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走路。慢慢地,当孤独变成一种习惯,就不再需要陪伴,她开始享受这段独特的旅程。
经历就是财富,它磨砺心智让人变得成熟。提及一波三折的报考经历,马晓萌至今仍心有余悸。由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报考时间比较晚,她首先选择了吉林大学。当面试结束后告知她被录取的那一刻,备考的痛苦与孤独都烟消云散,未来似乎有了着落,她急忙给父母、老师和朋友们一一打电话报喜讯,希望快乐可以被分享。然而世事难料,当马晓萌坐在返回的火车上还没来得及憧憬未来时,吉林大学教务处打来电话说不接收非“211”学校的保研生。从云端坠落到谷底,回忆起当时的心情,马晓萌说:“毕竟是关乎前途命运的事,心里只有绝望两个字。”但她知道可以悲伤落泪,但不能颓废,不能放弃,在朋友的开导下走出痛苦的马晓萌马上咨询老师,上网查询,关注最新的考研政策,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以及自己的学习状况来选择学校,不求最好,但求合适,尽己所能地弥补这次失误。最终马晓萌下定决心报考了现在的学校,不仅给了未来一个交代,还圆了多年的北京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面试是在10月10号,为此,国庆节放假她没有回家陪伴父母,而是选择了留在学校,十天的精心准备,她深知自己已没有退路。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面试过程很顺利,提问的问题基本之前都有练习,马晓萌知道自己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学习中的独行并不表示马晓萌在生活中常常形单影只,相反,随性的马晓萌身边总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谈到交友标准时,她告诫学弟学妹们:“不要一味追求合群,努力合群的姿态才最孤独。但我们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悲伤时有人分担,又何尝不是一种无言的温暖;孤单时有人陪伴,又未必不是一种踏实的心安。”
在大学时光里马晓萌昂首阔步地前进,却也留下了一丝遗憾:没有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情。也许曾经有可能,但因为马晓萌心中有所追求,有所坚持,她放弃了那份感情。人生没有如果,如今的她重新出发,安然以待,静候未来。正在实习的她虽然忙碌,工资也不高,却感受到了充实。生活中不仅要有诗与远方,还要有烟火人间的地气。
在整个采访的过程中,马晓萌总是保持着面带微笑。原来看似传奇的保研人物,也有平凡的一面,有过对前路的迷茫。所不同的是,她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都微笑着面对生活,感恩身边的朋友。
世界上我们唯一可以依傍的,是自己培植的心灵和意志。马晓萌在结束时淡淡地说:“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捷径。面对梦想,我们必须全力以赴。”
(记者 李佳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