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登》海报
二零一三年,那一年终究不能平静的度过,美国一位为自由而战的勇士用自己的行为挑战了一个国家的权威,而这件事情的主角便是爱德华斯诺登,“如果没有创造这次辩护的信息,我们所有人都输了”,“当这些有钱人试着用秘密掩盖一切时,我们会站出来揭露”。电影中爱德华斯诺登口中说出,音乐从沉默转为激昂,电影的讲述也从隐喻而明了,相信了解棱镜事件的人们不会忘记他,也不会忘记这部电影。
本片讲述了一三年的棱镜事件始末,斯诺登从一名军人,由于意外而退役,后来接受了中情局一份监控和维护网络安全的工作。为此,他需要研发一些程序,而后来他才得知,这些程序被用来窃取数百万美国本土及海外用户的隐私。得知真相的他为了严守秘密,与女朋友过着矛盾的生活,了解机密但却不能外泄的矛盾也改变的他的心智,最后,斯诺登决定要说出秘密,但却遭到了政府的追杀。电影《斯诺登》试图将斯诺登描述成为民主自由而战的勇士,民主与专制,两种矛盾皆附着于影片的灵魂深处。
导演奥利佛·斯通喜欢改变历史的人,他曾经拍摄过肯尼迪、尼克松、小布什的传记片。斯通坦言,自己对斯诺登的故事向来都很感兴趣,他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故事之一,对我也是一次真正的挑战。”斯诺登的事件在轰动世界的背后也在拷问着政府的心灵。或许导演确确实实找到了一个好故事,棱镜事件的始末已经不必在叙述,但是导演似乎过多的在引导观众的取向,从影片内容可以看出,斯诺登不像一个告密者反而更像一个英雄,他与美国所宣扬的民主相契合,也在为民主而努力,斯诺登究竟是不是一个英雄?导演巧妙地通过放大政府的压迫与监听的弊处以及强化与女朋友的矛盾来给斯诺登本人灌输正义的名号。确实,斯诺登本人是矛盾的,所做的事情也是矛盾的,从他热爱国家的性格与得知机密的他一直在为国家做着贡献,但是最后却将机密泄露出去,把国家在窃听的事实公之于众,“我觉得,我所获得的最大自由就是不再需要担心明天将会发生什么,我很高兴我今天所做的一切。”斯诺登不后悔自己所做的事情,从接受任务的开始他就是不再“自由”的人,与女朋友的决裂也是必然,但庆幸的是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在那一刻起他选择了自由,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美国精神,也是与告密者所不同的区别。
当然,电影毕竟是艺术,虽然源于生活,但艺术是高于生活的,《斯诺登》的高明也是在于矛盾的相互结合,虽然相较于商业电影,本片更类似于传记电影,但影片的发展更加扣人心弦。在与CIA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矛盾下,融合了爱情等因素,从参军开始一直到逃亡生涯,导演一直在用小的高潮点吸引观众最后再将大的矛盾展现。不仅如此,多出情节都用更加艺术的手法表现出,例如在进入中央情报局的时候,斯诺登的局部特写与测谎仪的数值交替出现,其次是脸部特写,突出了环境的严肃与恐怖,并且盗窃证据时,斯诺登将芯片藏在魔方里的做法,将要出关时把魔方扔给警察时给予警察把玩魔方的特写,斯诺登逃亡时各方报道的情况也在不停切换,这些故意营造的危急使得这部片子的氛围一直保持在紧张的氛围,观众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紧张的氛围中。
对于斯诺登本人,人们重口难辩,有的人把他称作民主斗士,也有的人称呼他为叛国者,从故事的本末来看,监视与窃听本来就有着过错,而斯诺登却勇于揭露这些,走在时代广场,不得不去思考,在历史书上的伽利略等人为了守护人类的良知而敢于斗争,那个时期也被称作中世纪,冠以黑暗之名以彰显混乱,但是现在已经飞速发展,步入现代的社会也没有将迫害消除,那个时代离我们很远,但是这种揭露的精神却和现在距离很近,斯诺登现在的称号依然是“叛国者”,他依然过着远离祖国的生活,只能活在阴影才能存活下去,但是影片却在最后用明亮的光调填充了荧幕,普罗米修斯把火种偷来献给了人类,使得人类繁衍下去,但是去偷取火种的人虽然少,却总是有的。斯诺登从情报局把事件告知了世界,尽管相较于历史只是一个短暂的一环,但是却把火种传承下去,让社会看到了火种,虽然那是很微弱的亮光。
(作者 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