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回眸】(七)人生的境界——我国外国教育史奠基者滕大春
生平简介
滕大春(1909~2002),北京市通县堰上村人,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奠基者,在教育史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1929年,他考入北京大学教育系,受到北大爱国精神和严谨治学传统的影响,在做人和求学的志趣上深受启发,并于1932年荣获北京大学首届优秀生甲等奖学金,颇得师生赞誉。1947年滕大春赴美留学,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学习比较教育和外国教育史,先后获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1950年毅然回国,先后任河北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教授,并兼任南开大学教授。1986年,获得全国外国教育史专业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任河北大学教育系外国教育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一、 治学:著书立说 以史为鉴
滕大春在教育史研究领域辛勤耕耘近70载,声名远播,建树非凡。在外国古代(东方)教育史、美国教育史、卢梭教育理论研究领域等均有卓越成果,著述丰硕。出版了《美国教育史》《今日美国教育》《卢梭教育思想述评》等专著,《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德国教育史》等译著;主编多部著作,主要有《外国古代教育史》《外国近代教育史》《外国教育通史》(共六卷)。此外,还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外国教育”分支主编和《教育大辞典·外国教育史》分卷主编。他共发表专题论文80余篇,1998年出版个人教育文集《外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滕大春先生的著作及其教育思想在国内外教育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卢梭教育思想述评》曾获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北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美国教育史》一书为教育部“七五”重点项目,1999年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河北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外国教育通史》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九届中国图书奖,被学界公认为本学科奠基性的经典学术著作。
滕大春先生所著《美国教育史》
滕大春先生所著《外国教育通史》
滕大春对于外国教育史领域内许多问题的研究均具有开创性意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他的学术观点及见解受到国内外教育史学界的普遍赞誉和尊重。主要表现为:第一,他根据国外学者的考古发掘和苏美尔文的解读,认为古代东方国家教育不但堪与古代西方国家相媲美,而且是早于西方古国而发达的。他还对佛教教育和伊斯兰教教育深入探索,从而破除以往仅以基督教教育为主体的狭隘性和片面性。这样就纠正了多年以来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所造成的误解,扩大了外国教育史的学科研究领域,从而展示了人类教育发展演变的真实面貌。第二,他以“文化多元论”取代“文化一元论”理论,不但兼顾东西方国家教育的成长,还重视东西方国家教育的彼此沟通和互相交流。认为人类的文化教育不是绝缘体,如今一般国家的学校皆是混血儿,仅仅孤立地看待各时代和各国的教育,而应着眼于人类教育的整体性。他认为唯有善于掌握这种整体性,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第三,他注重以阶级观点分析教育发展,但同样推崇各历史时期教育建设对于生产斗争和文化积累的重大效益,破除曾把教育史片面歪曲为教育领域阶级斗争史的陈旧观念。第四,他依据大量翔实的教育史资料,对美国教育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美国国家的强盛在于教育制度之建设与教育理论之探索,美国教育发展的道路基本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众多国家继续发展教育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
《滕大春教育文集》
河北大学出版《滕大春先生纪念文集》
二、育人:正洁谦和 桃李天下
滕大春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从教60余年,诲人不倦,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祖国培养了几代教育界的英才,桃李满天下。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岗位上,滕大春曾讲授教育学、外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名著选读、美国教育等课程。在教学中他融合古今中外教育,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拓宽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喜欢同学生们进行学术的、民主的、平等的讨论,被誉为良师益友。他为人谦虚和蔼,诚笃慎行,对于众多师生请教的问题无不竭力答复,奖掖后进。在教学上老而弥坚,年逾90仍育人不倦。1987年以后,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外国教育史博士生上,共培养博士生10余名,其中大部分已成为外国教育史学界的学术骨干。滕大春视博士生为国家巨大财富,要求他们踏踏实实做人,“爱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爱国”。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滕大春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人民教师奖章,同年获河北省人民政府劳动模范荣誉证书。1992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管优秀专家”、“资深省管优秀专家”。1996年9月,滕先生出席全国老教授协会会议,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滕大春先生青年照
滕大春先生1996年初春赏雪纪念照
“治学离不开做人,道德文章不能分割。”滕大春不但如是说,更是身体力行,成为学生们的楷模。先生虽然学术声望很高,年纪又长,但待人接物却始终非常谦和宽容。无论对方年高位尊,还是年幼位微,先生一视同仁,都是极和气、极客气、极讲礼貌的,不端丝毫学者、长者、尊者的架子。他年届90高龄时,家里来客人都要亲迎亲送,常常坚持要把客人送到楼下。滕大春谦虚平和的性格,虚怀若谷的气度,真切地体现出学术大家的风范。滕大春为人正洁,无视一切金钱、地位和荣辱毁誉,为祖国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从不计较物质利益。虽然是资深教授,但他生活得非常简朴,甚至可以说有些清苦。晚年,滕大春定居北京,一家老少三代人住在五十平方米的房子里,学生们去他家里上课,他的家人要起早把地铺收拾起来,腾出地方上课用。对待教育,对待学生,他真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八九十岁高龄还在大热天为学生一行一行地修改论文。有时,为一个学生改完论文后他自己大病一场也毫无怨言。滕先生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勤勤恳恳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滕大春先生与他教授的第一届硕士生在一起
滕大春先生旧照
编者语
著名学者王国维曾有“境界”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滕大春先生正是这样有境界之人,他的境界,在其为人,在其治学,在其人格,在其修养。这种“境界”的力量可以滋养心灵,穿透时空,平和而久远。他是我国教育史学界的泰斗,是外国教育史学研究的巨擘。他是一位专才,亦是修养的全才;他是一位学者,亦是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从他的人生历程和奋斗足迹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一代大师在治学态度和人格修养上的崇高“境界”,赤子之心,自成高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