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大新闻网 校史钩沉 正文

【校史回眸】(八)新中国的经济学家——记李宝震教授

人物生平

李宝震,江苏昆山人,1916年生。祖辈多为读书人,以教书为业。幼承家庭和私塾的传统文化教育,文史功底深厚。求学心切,刻苦奋斗。1926年考入英国基督教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接受严格的英语训练,并学习数理化等新科学,由此形成稳固的外语基础,为日后的学术生涯创造了优越条件。1931年考入天津工商大学预科,两年后考入该校商科本科。1937年留校任教,1951年起任国立津沽大学校长。(注:1921年创办的天津工商大学是河北大学的前身,1951年由私立改为国立,更名“国立津沽大学”,1960年更名河北大学。)

 

少年时期勤学苦读

大学时期的李宝震,对会计学术产生浓厚兴趣,广泛涉猎中外会计文献,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形成自己的学术见解,引起学界的关注。李宝震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我从上大学时,就喜欢读各国的会计书刊。工商学院时常得到国外赠书,图书馆藏比较丰富。”经常研读的会计书籍主要有舍尔所著《簿记理论》、巴比所著《复式记帐》、奥尔德卡斯尔所著《实用簿记》等30余种,并订阅了徐永祚会计师主编的《会计杂志》和潘序伦会计师所办的《立信会计季刊》两种,并“每期都全部阅读”。

大学期间,李宝震经常向任课的外国教师请教问题,并到美国会计师协会会员、审计学教授斐士在津开办的会计师事务所,协助斐士教授从事查帐和代管房产等业务;还曾到“天津最大的一家英国会计师事务所——汤生公司实习,随会计师到各工商企业、银行、洋行去查帐”,积累了丰富的会计、审计实践经验;同时,还担任了斐士教授的审计学助教,积累了丰富的会计、审计教学经验;此外,从斐士教授手中借阅的许多外国会计刊物,使李宝震“较早地接触到外国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开阔了视野,为日后的学术生涯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于潜心攻读,认真思考,他的毕业论文《中国之所得税》通过答辩,取得满分,深受主持答辩教授的赞许。并译为法文,被巴黎社会科学院评为优秀作品。


醉心学术潜心教育

1937年李宝震本科毕业后,于天津工商学院留校任教,打破了该校会计课均由外国人开设的先例,成为第一个讲授会计课程的中国教师。先后讲授簿记、审计学、统计学、商业实践、成本会计及公司会计等课程。1942年,晋升为教授。组建了“公平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工商企业委托,从事会计制度设计,审查账目报表和所得税等业务,以增长工作经验,为搞好教学服务。1945年,担任会计财政系主任。为提高教学质量,李宝震教授聘请在业务部门工作而又在理论研究上卓有成绩的专家到校兼课;选用美国原版教材,加强学生实践环节;严格教学管理,鼓励教师和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创立会计学会。使天津工商学院及会计财政系声誉日盛,得到社会好评。       

1951年,国立津沽大学成立,李宝震被政府任命为副校长兼财经学院会计系主任。虽担任繁重的行政工作,但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讲授会计、审计课程,不脱离教学岗位。多次参加教育部召开的有关教育改革的会议及制订合计系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专业会议,从而学习到苏联的教育制度和教学理论,并在津沽大学付诸实施,为建国后津沽大学财经学院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李宝震先生赠给学生照片背面题字

 

李宝震先生为学生写的推荐信

 

1952年院校调整后,李宝震辞去行政职务,在南开大学会计系任教授。担任会计原理、商业会计、经济活动分析、检查与监督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其间,潜心研究苏联合计,撰写论文、翻译俄文会计资料,还与其他同志一起编写了专著《工业企业凭单日记账核算形式》,为财政部在我国工业企业推行凭单日记账核算形式提供了参考。此书曾在1956年天津科技优秀成果展览会上展出,受到好评,李宝震教授指导的留学生还将其介绍到国外,广为流传。

 

卓越学识贡献祖国

李宝震作为中国金融学会的发起人之一,1950年,参加了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金融学会成立大会。会议期间,应南汉宸行长的邀请,出席了专家座谈会。会上,就“如何稳定金融市场”,提了几条建议。对地下钱庄滥发本票投机倒把哄抬物价行为,提出应予制止。会后,政府果然采取了坚决措施,明令取消了本票。会议期间,李宝震“荣幸地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并感到自己的建议能被政府采纳,很受鼓舞”。       

1979年,我国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李宝震建议在高等财经院校设置国际会计专业,并为此付出巨大努力,使之成为现实。为了开办国际会计专业,李宝震起草设计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并得到国家教委的批准,想方设法克服了师资力量和外文原版教科书等方面的困难,从1987年开始,在天津财经学院招生授课,其毕业生在社会上供不应求,反映出该专业的强大生命力。198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后,为了培养高水平的审计人才,李宝震建议在高等财经院校设立审计专业,这一建议再次首先被天津财经学院所采纳,于当年开始招生,此后,其他院校也逐渐设立了审计专业。

 

李宝震先生旧照

 

李宝震先生与学生合影

 

80年代初,李宝震撰写题为《论社会主义的会计原则》的论文,指出会计工作必须以会计原则为指导,同时又应注意,对于外国的会计原则,不应照抄照搬。该论文引起会计界的讨论。他还发掘考证和研究中国的经济历史,发表了《会计史话》系列文章,引起会计界的反响。他对近年来取得的会计史研究进展感到高兴,并为授课的需要,编写了《中国会计简史》,作为对研究会计历史的一点贡献。他认为会计改革除了必须总结自己的经验,还应借鉴外国经验,以便批判地吸收,为我所用,因此写了《国际会计》、《国际审计》,供学习研究者参考。

李宝震先生所著《中国会计简史》

 

1983年,李宝震撰写了题为《会计教学改革的设想》的论文,认为“建国以来,会计教学和科研一直沿袭着50年代的苏联模式,,不适合我国当前国情,为此必须进行改革。”对于“会计的职能”概念,受前苏联教材的影响,早期业界均概括为“反映和监督”;而李宝震以依据国情,将其改述为“反映和控制”,使新中国的经济理论更加完善,亦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李宝震从30年代投身会计事业起出版的论著、教材等达150多种,其中专著60余种,论文80余篇,逾300万字,多部作品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李宝震文存

 

结语

李宝震教授于学,习无不精,孜孜以求;于人,则温和宽厚,诚以待之。任国立津沽大学副校长时,他推卸了上下班乘校方配车的待遇,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将汽车交给校机械系用做教学实验;在一次兄弟院校举行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上,他明确说道,自己的讲稿是请教于一位专家朋友,并坦承宣读;在南开大学工作期间,曾同贸易系的一位副教授合作撰写了学术论文《贸易产值问题商榷》,李宝震认为,作者应以对专题素有研究的那位副教授为主,故将自己的姓名属在其后……一位才华卓绝的经济学家,竟怀有如此一颗赤子之心。         

纵观李宝震先生的一生,正如其在《回记录》的后记中所言:“回顾我一生的经历,处逆境的时间较多,而处顺境的时间较少。我是以‘处顺境时戒骄,处逆境时拼搏’为座右铭来艰难地走过这一段路程的。我并没有中途倒下去的原因,是因为有一个理想,这个理想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为社会做奉献,为人要光明磊落,公正无邪,不为名利所累,心里无私天地宽,便能集中精力从事自己志愿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为国家、为人类做出有益的贡献。”

责任编辑:梁菁惠
0

最近更新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我要报料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2011 news.hb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est view 1440*900

河北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北京中科之源技术支持

冀ICP备05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