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圭
天津工商学院院长在任时间1933.8——1937.8
人物简介
华南圭,字通斋,1876年4月,出生于江苏无锡。在洋务运动背景下,其求学之路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早年入沧浪亭中西学堂,兼习法文。1896年中举,1902年入读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同年,因酷爱历史,翻译出版了《罗马史要》一书。1904年,以官费赴法留学,以四年时间修完十年课程。1908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公益工程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工程师学位。后在法国铁路系统实习两年,期间与波兰裔女士华罗琛结婚。1910年回国,参加学部举行的留学生考试,考取工科进士。1911年廷试一等,授翰林院编修。1933年——1937年担任天津工商学院院长。(注:1921年创办的天津工商大学是河北大学的前身,1933年批准学校更名为“天津工商学院”,华南圭出任校长,1960年更名河北大学。)
留学与路政:苟一失节,则予即是贪官
西方文化对早年华南圭的影响不仅在于技术知识。华南圭之孙女,著名民间古城保护者华新民女士,回忆道:“他既有很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又有西方的开放自由的文化对他的撞击。他所在的学校在当时的欧洲是办学思想最前沿的之一:主张户外活动、实习和办校刊等。比如他在巴黎时创办了《世界语科学文学》杂志,表达了对实现先进技术和文化交流的愿望。”
1912年,赴法归来不久的华南圭翻译了一本名为《法国公民教育》的小书,书中介绍,法国的市政建设中有一个“向导者”岗位,职为“指示某处道路宜修,某处桥梁宜筑”。华南圭在此后半生中,都在为中国城市做着“向导者”的工作——以“人”的尺度,用心投入建设。
在归国后的工作中,华南圭一直谨慎地限制着手中公权力的边界,严防滥用职权。1911年至1913年,担任京汉铁路工程师和段长等职;1913年至1919年,任交通部总工程师;上世纪20年代,又两度担任京汉铁路总工程师。可谓与铁路渊源甚深。“就廉字言,铁路用欤最巨,用人最多”,而华南圭“十七年未受一钱之贿赂,则自今以后,自信不致失节,苟一失节,则予即是贪官”。
在此期间,另担任北京政府交通部传习所(今北京交通大学前身)教务主任,在教学中编写出了一套中文教材,为中国最早的中文现代土木工程教材之一,其中铁路工程教材是中国首部中文铁路工程教材;兼任其在交通传习所内创办的交通博物馆的馆长,该博物馆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博物馆之一;帮朱启钤在社稷坛建设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即北京首座公园,并参与主持该园建筑的建设以及布局。1913年起,华南圭帮詹天佑创建及主持中华工程师学会。1919年詹天佑逝世后,华南圭继续主持该学会,并迭任副会长、总干事、会务主任等职务,直到该会于1931年和其他学会合并为中国工程师学会。
华南圭与夫人
中山公园
为政和治学:予之条陈只一字,即人字是也
1928年6月,国民政府将北京改名为北平特别市。7月,华南圭正式就任北平特别市工务局局长一职。在9月13日发表的《北平特别市工务局组织成立宣言》中,华南圭讲道:“予之条陈只一字,即人字是也。得人则无所用其条陈而事无不举,不得人则虽有旋乾转坤之良策,适足召祸国害民之恶果。”并提出了上任后的七项要务:一须将古迹大加修缮;二须使全市不见灰土,且有优美之车道及步道;三须使全市有充分之水量;四须扩充大小干枝暗沟;五须扩充电力;六须浚河筑闸;七须设游艺消遣场。全部与民生日常休戚相关。在短暂一年的任期中,主持了对北京郊区水源的一次系统调查工作,并亲自制订了《玉泉源流之状况及整理大纲计划书》,除修闸挖沟、引进永定河水等措施外,还特别针对水系周边水田过多的现状,提出统一管理机构,做好清丈用水地亩面积、整理水田征收办法,以免“源乏用广、顾此失彼”。
1928年,华南圭作为北平特别市工务局局长,陆续开放了颐和园、景山,并率先致信北平市市长何其巩,要求对中南海予以保护。同年12月,中南海董事会正式成立。次年5月,这座昔日的皇家禁苑正式向公众开放。华南圭主持,打通了从景山到故宮中间那条绿树成荫的东西向马路——景山前街,以“还城于民”,不必让市民再绕行皇城。至今,景山前街仍是北京城最美的一条街道。
华南圭设计的中南海规划图
景山前街原景
1930年起,华南圭在朱启钤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里担任评议,后又担任干事。1931年,华南圭以教育部视察员身份考察天津工商大学立案事宜,并在该校任课多门。讲授污工桥梁、铁路公路学、铁路混净土等课程。1933年8月,天津工商大学奉教育部令,改名为天津工商学院,华南圭任法定院长。在治学方面,引入了法国公益工程大学的实习制度(该制度在当时欧洲也是一项创举),强调实习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亲赴石家庄、长辛店等地联系毕业班的旅行实习,常带学生赴长辛店机车车辆厂实习。华南圭院长在任期间,天津工商学院在办学理念、培养专门人才等方面都有长足进步,学校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学术空气浓厚,诸多名人受聘来校作学术报告,如李书田、何廉、杨豹灵等,及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方显庭、吴大业、丁估等。校内专家受聘外出作学术报告的人次尤多,如桑志华、裴化行、德日进等应邀赴日、印度支那进行学术演讲,进一步提高了学术水平和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1937年8月,华南圭辞去院长职务,继续在校任教。
华南圭先生在治学生涯中,先后编著并出版了《房屋工程》、《力学撮要》、《材料耐力》、《土石工程》、《建筑材料撮要、置办及运用》、《公路及市政工程》等十多部高等教育教材,为我国工程及建筑科研的发展,贡献毕生力量。
大改旧京城:既不可能,亦所不必
1939年,因抗战期间拒绝为日伪政府做事,华南圭被迫流亡法国,直至1946年抗战结束后回国。任京汉铁路顾问、京汉黄河新大桥设计审查委员会委员长。1948年,内战接近尾声,中共地下党员来找华南圭,望其日后为新政权做出贡献。由于痛恨所目睹国民党的一些腐败现象,华南圭欣然应允。
华南圭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北京市的规划。1949年5月,负责研究首都未来发展方向和规划初期建设工程的“北平市都市计划委员会”成立,华南圭任总工程师,后又担任顾问,对未来的市政设计提出了一揽子方案。
8月,在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上,他一口气拿出了16个提案,例如建议利用房基线的余地,“广设小公园及小广场,以供人民游憩”;结合自己1929年的计划,提出“整理玉泉源流案”;续修龙须沟;和路矿专家周炜一起提出“开始筹划下水道案”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会上,华南圭还根据他自己以及包括梁思成在内的“都委会”成员的共识,正式提出了“西郊新市区计划纲要案”,建议在西郊五棵松建新城。他在提案中重申了自己30年代在《公路与市政工程》一书中的观点,认为改造旧城市,是市政最大的难题。西方某些国家的经验是在旧城市的近郊盖新城,而把旧城保留下来,尽量加以改良。因此对旧城大改造持“既不可能,亦所不必”之态度。
华南圭故居
当年,华南圭的提案大部分得到了采纳,如整理玉泉水系、建设煤气工厂、在北京市东郊建设工业区、为北京市全部胡同路面铺沥青、继续对永定河的整治并修建官厅水库、开通京密运河并修建密云水库等。1949年8月至1957年8月,华南圭连续担任北京市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献言献策,为新中国的民主进程作出贡献。
华南圭先生是新中国难能可贵的工程技术人才,亦是一位狂热的世界语者,早在巴黎留学时便创办了《科学文学中国语世界语杂志》,后任总编辑;建国后参加过北京地区的世界语活动。
华南圭与友人
华南圭所写计划书
结语
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华,以道路工程为主兼及教育、市政建设、文物研究等领域,华南圭终生走在一条“科技兴国”之路上,渐渐走出一个时代的黎明。在华老心中,想必有着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所共有的感受:呕心沥血,而功不唐捐;苟利国家,而无怨无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