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大新闻网 文艺园地 正文

阅读是我们存在的时刻

阅读

 

又是一年读书日,万卷书册留几笔?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件没有门槛的高贵的事情,听来有一二分激动,却有八九分伤感。书卷浩繁,目光流连,简单而又高贵。读书固然高贵,却已不复当年单纯。格调粉饰,情怀做伴,读书成了华丽的附庸,优美、绮丽、但,装饰。这只能是悦读,而不是阅读。

存在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阅读时,我们才在真正意义上存在。此刻我们一无所有,但我们是幸福的。尼尔·波兹曼曾经在《童年的消逝》中写到:“从十六世纪至今,大多数读者对别人只有一个要求:希望他们不要在旁边;若不行,则请他们保持安静。整个阅读的过程,作者和读者仿佛达成共谋,对抗社会参与和社会意识。简而言之,阅读成为反社会的行为。”

这似乎并不难理解,想一想现实中的我们,常常处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这些复杂的关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学生、子女、朋友、同学、室友。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人的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矛盾的是你是否曾对这个社会抱有厌恶,厌烦周围的一切,对人情世故不愿意融入,对种种不公感到愤怒。不过大多数人也就止步于此了,他们或许只是尼尔·波兹曼笔下的“儿童化的成人”。仅仅是拒绝社会化而已。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风流表明一个事实: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人在社会中迷失了,原本人是高贵的所在、万物的灵长,但在社会的威逼利诱之下,人变得千人一面了。面对如此境况,如果想让我们的人格觉醒,那么只有一个途径——读书。生活中发生了太多改变,只有在书中没变。读书无法让我们延长生命的广度,但可以让我们延展生命的深度。读书让我们以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展现我们的风神,表达我们的存在。

也正由于此,读者之间的交流变得尤为可贵。从哲学的意义上说:他们此时什么都没有,而全凭内在的精神在此。此事无关功利,只有风花与雪月。木心有言:“风雪夜,听我说书者五六人,阴雨,七八人,风和日丽,十人,我读,众人听,都高兴,别无他想。”还是开始的那句话,“此刻我们一无所有,但我们是幸福的。”

读者们通过交谈表达读书之感,有体悟、有心得、有品评、有介绍。他们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对错与是非。他们不辩论,他们只交流。毕竟简单和呆板的事实,不见得会比人们模糊的感受、传言和想象更接近真相。强调这些事实,只会掩盖人们的感受而已。从事实中衍生出的这些感受、以及这些感受的演变过程,才是真正令人着迷的。

值得提醒的是,不要太功利化地阅读,读书就是读书,为了读书而读书。

将书籍视作工具,我们是无法领悟存在的意义的。所谓书,在我看来必须是能够读的,与读书相似的还有另一个词:看书。仔细品味其实大有不同。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看书,而不是去读书。看书是带有功利性质的。想想那些令人烦恼的教材、参考书、工具书,它们只是我们的工具,用过了,就可以扔了。看书只是为了寻找对我们有用的信息,所以才会产生浏览、速读、跳读这种看书的方法。

读书完全与之相反。

读书,对于书籍采用的是一种审美的态度。用欣赏的方法去阅读一本书,在心中默诵,让灵魂在杰作之中冒险。对于读者来说,读书是不可替代的。不是学知识,也不是享受精神上的乐趣,而是因为,这是读书。

读书本身有着其他审美活动无法完成的意义。书对于他们已经不是功利化的存在,不是工具,而是另一个主体,一个朋友,一个智者。读书时犹如你在和书对话、交流。书与你仿若同乎一体了,主客两忘,忘掉了自己的存在,达到这个层次的已经不能叫做读者,而应该叫做读书者。孟子形容为: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在这样的阅读中,我们接触到了世界的本质,忘记了时间的流动,空间的窒碍,自由而超越。所以,我说——读书时是我们存在的时刻。

书籍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广博。而能够读的每一本书,都是另一个引人入胜的世界。

第一个层次的读书是看到希望,把我们从眼前的平凡中拯救出来。给人们以希望、力量和勇气。但这样的阅读只是在书籍中寻找安慰,是逃避,而不是面对。

读书的第二个层次是明白人生的真相。每个人都生来受苦,无例外。失败、痛苦和绝望就是生活中一成不变的铁律。书籍告诉我们,不要被愚蠢的乐观所蒙蔽,所谓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真的猛士总是敢于直面苦难,而不是寄希望于那一二分。龙应台曾在《目送》中这样描述过人生:“你们之中,今天最聪明、最优秀的四个孩子,两个人会成为医生或工程师或商人,另外的两个人会终其一生落魄而艰辛。所有其他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有时候我相信,痛苦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是隐藏的联系。张爱玲说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但是另一次,我却在绝望中想,这是无可逾越的鸿沟。人世间的悲苦有百种表现,每一种形式都各不相同。读到这个层次,难免心生悲凉,充满绝望。有的人选择了停滞在此,在灵魂中找到安息之地。忘记过去的斗争,苦痛也向你微笑。给爱我的人一声叹息,给恨我的人一个微笑,不管头上的天空如何,我都准备承受任何一种命运。而那些不愿意做命运奴隶的,就进入到最后一个层次。

读书的第三个层次是在反抗绝望中看见希望。像魏晋名士一样,以自己飘峻飞扬、超伦逸群的风流,抗拒社会政治的黑暗和残酷。鲁迅先生在《野草》中写过这样一句诗,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怀绝望之心,而行希望之事。充满希望的结果正是来自于满含绝望的现实,来自于对绝望的反抗。到最后返璞归真,否极泰来,又回到了刚开始出发的地方。这是因为我们读书的出发点并未改变,初心还在,便不会迷失。

然而想要达到似乎并没有那么容易,幸好,还是书给了我答案。这是我从《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里看到的,初看时便如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在读书这条路上砥砺前行。这句话出自这本书的第203页:我不焦急,但也不拖拉,只要一步步向前走,总会到的。是的,读书这件小事,就是一步一步地向前,如此简单、如此轻松。

(作者 白林丰)

责任编辑:杜筱芦
0

最近更新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我要报料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2011 news.hb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est view 1440*900

河北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北京中科之源技术支持

冀ICP备05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