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场的习习晚风中,张少通与记者分享了他从大一加入教育学院志愿者分队,积极参与志愿工作,到如今大二担任志愿者部部长的种种。问起参与志愿工作的初心,他说:“没有啥动因,说不出来。”这个爽朗的衡水小伙儿一脸真诚地告诉记者。
张少通从大一起就担任了班长的职务,又在河北大学《红色战线》报编部任职,再身兼志愿者的工作,在那段如今看起来有点儿力不从心的历练时间里,他交出了自己的答卷:辞去了校媒的职务,在课业和班级事务之外,他把更多的闲暇时间交给了志愿者工作。
谈到他的志愿工作,他语速有些加快。教育学院志愿者分队每年都会在学校组织一个叫“春晖助残”的残疾人关爱活动,邀请残疾孩子在学校里表演才艺,呼唤大学生对残疾人士多一份关注和关爱。“稿子里要多写写‘春晖助残’啊。”说到这里他还不忘宣传志愿活动。
在过去的一年志愿者生涯里,他接触最多的便是残疾儿童。志愿者们一般根据听障儿童发展的需要,去保定市丽聪语训中心和恩贝学校做量身定做式的志愿服务活动。而志愿者队在河大校园内举办的“春晖助残”行动是为了让更多人注意到需要帮助和关爱的孩子们,从而壮大志愿队伍和力量。
教育学院志愿者分队的志愿工作侧重于对孩子们兴趣课程的辅导启发,去福利院时则多是帮老人们做家务、打扫卫生等。谈及外界对大学生志愿工作实效性的质疑,他的回答显得轻松而带着一丝不屑。“少数志愿者可能去福利院就是发发糖、拍拍照。但说大学生志愿者是面子工程的、没有用的人一定没亲自做过志愿服务吧。”
去年5月份在南院轮滑场举办第六届“春晖助残”行动时,张少通带着队员们设计了一系列模拟残疾人生活方式的闯关游戏,使活动形式有了实质性的改变,让众多参与者体会了盲人、肢体障碍者、聋哑人等残障人士的生活处境。他在用行动回击那些说志愿工作是拍照发糖的面子工程的人。
“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和残疾人一样需要得到关注。”一次去九九养老院的经历让张少通有颇多感怀。“一位爷爷追赶潮流玩起了微博,说希望所有人都能看到自己发的说说。”可老爷爷还不能分清QQ空间和微博,张少通感慨道:“他们都曾年轻,他们步入暮年不代表要脱离时代,但是,没人带他们一起玩。”志愿者们当场教起老人编辑微博文字、插图。离开时,老人笑盈盈地跟他们道别,他却高兴不起来。他们用半个钟头教会了一个老人用社交媒体,但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迟暮者在时代的边缘吞咽孤独。
在殷切的助人情怀之外,张少通还有一颗热情的育人之心。他的专业是学前教育,这是个典型的“阴盛阳衰”的专业。他那一届男生数量便是少之又少,15届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更是稀少到只有可怜的两个人。聊到他选报学前教育专业的原因,他回答:“文科的东西就是这样吧,什么都能干,又什么都干不了,但毕竟对教育工作比较有感情啊,总觉得更亲切一些。”对于十年、二十年后是否会坚持在基层教育阵地的问题,他没给记者一个肯定的回答。“现在觉得没问题,不知道十年后还有没有现在的激情吧。”他坦然地笑道,坐在草地上的身体向后倾了倾。
求喧噪者,多空虚。不如求心安,那里是归处。张少通用助人、育人的热忱在22岁的青春里诠释着自己的座右铭。
(记者 李亚威)
张少通
志愿活动中的张少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