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不需要什么能力,只需要你有一颗甘于奉献的心。”带着这颗心,她走上了志愿者之路。
略施粉黛,生得一副眉目如画,清澈的眼眸,温暖的微笑,初识便让人有一种亲近之感。
她是李雨蒙,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13级英语系学生,14届外国语学院志愿者协会队长。大一时她便加入外国语学院志愿者协会,积极参加每次活动,大二成功竞选为部长,组织举办了多场志愿活动。
她的部员、15届外国语学院志愿者协会分队长吴炜华曾这样评价李雨蒙:“做部长的时候很负责任,和部员们的关系也很好,是个很善良的人。”她的善良植于心而显于行,在浏览李雨蒙的QQ空间时,记者发现,相比其他大学生大篇幅娱乐性、个人化的内容,她的空间更多的是公益正能量:“老人摔倒扶不扶”、“听见爱的声音公益活动”以及平时被大多数人不屑一顾的寻人启事、寻物启事、寻求帮助等帖子,在她的空间里比比皆是。
提及加入志愿者协会的初衷,她笑着说:“就像是大多数人讲的故事一样,不只有家庭的影响,开始时也真的是想要为社会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丰富大学生活。”打电话给老教授询问身体状况,冬天冒雨在街头为巨腿症女孩募捐,去北村小学义务整理图书和支教,在天桥上为失聪儿童募捐耳蜗……对李雨蒙而言,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群保定市恩贝语训中心里的孩子,还有为恩贝语训中心孩子举办的“听见爱的声音”系列活动。
谈起“听见爱的声音”志愿活动,李雨蒙笑言:“这可能真的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大一时,她初次参加“听见爱的声音”公益活动,主动报名为孩子们演唱歌曲《和你一样》。之后反响非常好,大家便决定将这首歌定为活动的主题曲,此后的历届都会演唱这首歌曲。她坦言:“在办活动的几天中,尽管白天一直在谋划,但是到了晚上,一躺倒床上,满脑子依旧是活动安排,小到一个小礼物气球的购买,大到场地问题还有与各学院之间的协调,都需要特别认真的完成。”
忆起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光,她享受般地娓娓道来。她常常和志愿者们一起去看望恩贝语训中心的小朋友,带他们去放风筝,耐心地教孩子们说绕口令,纠正他们的发音。恩贝语训中心里的孩子大多有些先天性的耳疾,发音很难发准确,李雨蒙与其他志愿者便耐心地一遍遍重复,并让孩子们用手去感受声带的震动,纠正发音。在记者询问恩贝幼儿园中孩子是否是失聪儿童时,她礼貌地纠正:“我觉得不应该说是失聪儿童,他们带上人工耳蜗之后也可以正常交流,他们只是缺少交流而已,他们和我们都一样。”
回想在志愿者协会工作的两度春秋,李雨蒙莞尔一笑,“虽然存在着些许遗憾,但更多的还是收获。”即使是工作上的阻力,她也视作一种重要的“所得”。“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真的很重要,虽然大家怀疑我们活动的真实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还是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相信大学生志愿者。”因为不被信任,他们曾经被小学的老师拒之门外,不予理睬;也曾被冷漠的忽视,被人们认为是骗钱的坏人。李雨蒙坦言:“对于大家的不信任,有时的确感到非常辛酸。但是一想到像恩贝语训中心里的孩子们一样需要帮助的人们,就觉得那些委屈都不算什么了。”
她无疑是大学生志愿者的一个典范,造就自己,也奉献他人。“我完成了自己入学时的心愿,大学生活得到了丰富,个人的组织管理和沟通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她如是总结,同时又提出了对志愿者协会后辈的展望,“我希望同学们可以完成我没有完成的愿望,号召更多的人环保,并且在环境保护的问题上提出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颗甘于奉献的心”,简单纯净而执著不移。无私生于真心,方可浸润自身,并泽及身边的心灵。
(记者 孙晓晨 郭锴越)
李雨蒙和恩贝幼儿园孩子(后排中间)
李雨蒙(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