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评论员 李路路
根据《2014年度苏州市居民阅读状况调查报告》,2014年苏州市成年居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为88.6%。而手机阅读占整个阅读时间比率占到50%以上的有将近一半人。苏州人每天手机阅读市场为45分钟。手机阅读已经处于越来越不容忽视的位置。
在作者针对大学生的随机采访中,70%的人表示使用手机来进行阅读花费的时间更多一些。问及原因,大多数人表示,相比纸质阅读来说,手机阅读更为便利一些,可以更为充分把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且手机上的新闻更新速度较快,这是以往的纸质阅读不能带来的阅读体验。在手机阅读发展越来越迅速的今天,传统纸质阅读的发展前景似乎令人堪忧。甚至有人预言,为来的手机阅读会代替纸质阅读,真是这样的么。
苏州智林教育机构的副校长邬梅芳认为,手机阅读和纸质阅读,一个是博广,一个是精深。两种阅读方式的侧重点不同,人在生活中,成长中都需要。手机阅读可以充分地把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同时手机阅读获得消息的来源更广泛,更迅速。但纸质阅读可以带来更深层次的夜读体验。古语,不动笔墨不读书。进行纸质阅读需要更深入思考,记录自己的感悟。而手机阅读则无法做到这一点。
网上有一个关于微博的评论。其中写到“微博要求一个人迅速在各种信息之间跳转,不要在任意一条信息上停留过多时间。又要求一个人尽可能快地消 费一条信息,迅速咬住它,吸干其中的汁液,然后一口吐掉。”如果只是通过手机阅读这样来会获得大量的信息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亦或是来不及思考直接进入下一条信息的阅读。长此以往。我们的阅读和思考能力都会受到影响。很形象地指出了手机阅读带来的某种程度上对思维能力的损害。“手机阅读就好比快餐,充饥、果腹可以,但营养不全、不精,难得吃可以,但不能常吃,尤其是青少年。”对此,儿童作家苏梅给出了这样生动的比喻。
哲学上讲,存在即合理。手机阅读的发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且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但就个人而言,就大学生这一群体来说,在体验到手机阅读带来的便捷化服务时,更不能舍弃纸质阅读带来的思考。我们期待,会有更多优质的内容通过手机数字化阅读提供给我们。但就目前来言,纸质阅读是品味经典更好的途径,不是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