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大新闻网 记者观察 评论 正文

告密者:并非毕福剑事件的焦点

本站评论员:宋辉

毕福剑视频风波成为社会焦点,有人批判其反党言论大逆不道,有人呼吁尽快解除其央视主持人身份,还有人为其抱冤,此事件登上微博热议,话题讨论愈演愈烈。

不同于网民言论的是,近日各大主流媒体对人民日报旧文《“神题”侵害大学精神》进行重新翻炒,标题改为“人民日报:不告密不揭发是道德底线”并对其进行重新翻炒,把矛头指向告密者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瞬间成为党报对毕福剑事件的看法。媒体的大肆炒作无疑会影响舆论导向,这对网民思想有很大的禁锢性,那公民作为评判者,又该本着怎样的态度呢?

告密风气存在从小方面说会使人们之间疏远戒备,造成紧张不安的气氛;上升到社会角度即人与人失去基本信任,甚至相互侵害,冲击人们价值观,毁掉社会的道德基础。而“毕门宴”为单纯的朋友聚餐,在如此活跃气氛下发表言论居然还会被偷拍无非让人感到恐慌。这一观点的出现受到了多数网友的追捧,更有甚者以此为毕洗脱罪名。但关于告密者的讨论让毕福剑事件走入另一轨道,脱离了事件的本质。

陈胡田针对此事提出质疑:当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事情闹到差点弹劾掉总统的程度,告密者的道德与不道德是整个事件的焦点吗?当尼克松的水门事件闹到了弹劾掉了总统的程度,告密者的道德与不道德是整个事件的焦点吗?在此事的讨论中,更有人将告密者的行为与文革时期进行比较,以此批判“中国独有的告密文化”。显然的荒谬之论,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具体行为都不同,且告密文化并非中国独有。此事无非是在利用告密者来转移公众模糊不清的界限。

毕福剑作为公众人物,私人言论公开化且反党,不考虑广大人民的感情和态度。怎么能不负责任呢?告密,往往不是焦点,焦点是告了什么密,告了谁的秘。如果毕福剑的言论没有影响到大众的感情,危害到国家的利益,他受到的社会批判也就不会那么多了。

评价本身就是客观的,就事论事。若因此引发各个方面的思考,则是好的,给予人深刻思考。但若是偏离了事件本质,则多有不妥。

专栏作者
相关阅读
0

最近更新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我要报料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2011 news.hb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est view 1440*900

河北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北京中科之源技术支持

冀ICP备05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