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沐梓,男,河北大学2012级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辩论队队长,河北大学新闻网责任编辑,评论版块负责人;曾获河北大学2013—2014年度“校园杯”辩论赛冠军“第三届华语网络辩论赛”冠军,最佳辩手;首届全国大学生税收辩论赛区冠军,全国季军。
据说人类自有了语言便有了辩论,确实,人是社会的动物,走东或是走西,吃茄子还是啃辣椒,都得讨论一番才有结论。古往今来,人们对能言善辩者的评论莫衷一是。有巧言如色、巧舌如簧如此形容之词也多“鲜仁矣”、“颜之厚”的漫画形象。但《史记》有言“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晏子、管仲又何尝不是以卓越辩才,成功辅佐其王成就霸业呢。似乎这又是一辩题!“我的大学生活80%奉献给了辩论。”初见李沐梓,凌乱的头发,深邃的目光,灰毛衣套着黑外套,穿着一双黑色的旅游鞋,大喇喇地走向记者。在两个小时的交谈中,记者惊讶于其“咄咄逼人”的语速,更折服于其新颖独特的思维。分针与秒针摩擦碰撞,在辩论这一望无际的大海里,看一个辩手演绎自身成长史,有始无终,绵延不绝。
从“能说”到“会说”
自93年复旦大学参加新加坡首届国际辩论大赛夺冠后,辩论逐渐走进中国人的视野。广播里、电视上、茶余饭后的闲篇里,总少不了那关于“狮城舌战”的传奇。
“我妈妈很喜欢看路一鸣打得辩论赛,我多少也受些影响,觉得他很帅。初中班里也有辩论赛,因为没有明确的规则作为约束,就比谁说得多、说得快,那会我也敢说,就算是有那么个意思吧。”幸于他人的是李沐梓的妈妈及早地抓住了他的兴趣与天赋所在,着重从知识容量和口才技巧上对他进行培养,李沐梓的辩论思维从那时有了雏形。
“高中时代我们代表学校参加过正规的辩论赛,因为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就开始懂得去分析辩题,思路上和以前开始有差别了,更系统些。”当记者问道如何处理学习与辩论的时候,他半开玩笑得说:“我看着数学题怎么也看不出花来,头疼;看那些辩题,感觉更亲切,至少脑子活分。但是,谁让高考等着你呢……”谁会想到一个在高中不爱学习的所谓“不正干”的学生,如今会在辩论上取得不错的成绩。
天赋很重要,但也要开发
说到天赋,他举了前篮球明星麦迪的例子。麦迪尽管天赋出众,曾七次入选全明星阵容,获得二届NBA得分王,但是在生涯中过度依赖身体天赋的打法,使得身体耗损严重,过早的因为伤病离开球场。“天赋+努力=能力,乔丹的天赋是令众人所羡慕的,但他并没有自傲,而是不断练习、探索。即使在生涯末期,凭借出众的投篮技巧,乔丹依旧可以称霸篮坛。所以,作为辩手,珍惜天赋,并且努力去开发它,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好的辩手。”李沐梓说。
要充分开发天赋,自然要到大学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 初入大学在辩论地界最为精彩的就是新生赛了,令人惊讶的是李沐梓大一一年打了22场辩论,平均每17天就要打一场辩论。“因为语速很快,反应也算快,我被分到三辩的位置。好的三辩要在迅速的攻防中占便宜不吃亏。这就需要丰富的辩题知识和极强的逻辑分析能力。没有捷径可走,多读书和实战就是提升的最好办法。”而在后来,由于所在学院辩位的安排以及自身的变化,李沐梓被调整到四辩的位置上,开始了另一种辩论风格。“感觉不一样,一个是近身搏杀,一个是掌控全局。无论是三辩的逻辑分析能力还是四辩的大局观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他对于两个风格截然不同辩位的直接解释,而这样一种切换,也使得他的辩论风格融合了三辩的高速度和四辩的大局观。
有战必有败,最难以忘怀的要数那场惨败的新生赛,那时候还对输赢耿耿于怀,顾忌更多的是自身的荣誉和班级的脸面,还不知道去反思失败的原因。他表示,冷静之后再去想当时的失败,能力参差的辩手安排以及互不配合的辩论方式才是当时失败的主要原因。“现在,我对失败早有了新的定义,因为在北京时周玄毅老师曾经说:输比赛的时候,永远比赢比赛学的东西更多。”挫折和失败会让人冷静,痛定思痛后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小孩子才论输赢,成年了该看不足
大一那个暑假,李沐梓加入天津师范大学联合战队,并随队参加了华语辩论网举办的华语网络辩论赛“雏鹰杯”。由于实体辩论赛遭遇高投资和低收视的打击下逐渐走入没落,转战网络实属无奈。然而,正所谓夹缝之中求生存,网络辩论风生水起,大神云集的“战场”,所带来的冲击是不容忽视的。本着出去走走看看的想法,李沐梓踏上了网辩之路。
他发现,河北大学的辩论训练虽然有一定体系,但是对辩位作用的发掘还不到位,最重要的是整体的方法是落后于人的。“现在的辩论赛,速度快,节奏感强,对辩手临场反应的要求很高。而河大在训练时赛前准备痕迹太重了。”李沐梓意识到网辩与河大辩论大相径庭。
他还表示网辩打法更多样,可能是新奇的立论,也可能是诡异的打法,他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
“雏鹰赛”的一场比赛中,是否应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我们的辩题。我们所有队员在准备论述的过程中,都在想高中段纳入义务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然而,队里的学长却告诉我们一个奇袭立论——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至幼儿园教育。毕竟,提高上限和降低下限都属于延长的范畴。因而当场上我们念出立论的时候,对方辩友完全不知所措,肯本想不到我们会把入园难的社会问题转化为核心论点。对方措手不及之下,我们就以巧取胜了。这和学校里讲的直线思路显然不一样啊。
开阔一下眼界,换换思路,终归不一样啊。从和李沐梓交谈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他并没有最佳辩手的架子,他的语气始终平和,对于问题解释也很耐心,似乎输与赢对他他并不重要,他也坦言在辩论中更多的是享受辩论过程。
辩论于我,我于辩论
李沐梓说辩论成就了他。提起成长,不仅是外在的稳重,更是内心的平静。“去年的时候新闻学院一直介怀于从来都没有拿过冠军,于是在校赛上拼命争那个第一,可是赢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的高兴,更多的反而是内心的平静。”当记者问到为何会对待胜负如此淡然之时,他告诉记者:“当真正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辩论不再是辩论比赛,更多的是朋友、讨论和共同成长。”
“同一个辩题,也许之前我会考虑我的执方为什么正确,但是现在我会考虑双方的合理之处。任何辩题没有一个执方是完全正确的,这样的思路让我更客观理性,不会出现认住一个死理就钻牛角尖的情况。”
对于新闻评论,李沐梓认为理性是一个评论员必须有的素质,不偏不倚。我所要做的只是把一个事件的两个或者多个方面陈述出来,至于判断谁对谁错,要所有人都去认同,不是一个评论员要做的,能引起读者思考,这就够了。”记者翻阅过他写的一篇关于让座的评论,他指出强制劳累的年轻人让座是一种道德绑架现象,他没有站在任何一方,也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读者身上,只是指出大家更应该做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关照,不要让高尚的道德绑架了人心。
正是辩论,让李沐梓始终置于一个思想大熔炉中,他不会只认同一个观点,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在他身上记者深深读到了这一点。“任何人都有表达观点的权力,只要不违背道德和法律,观点都是对的。CDA联赛的宣言就是我思故我辩,还我话语权,我们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想一想每种声音背后的合理性,我们会发现其实每个人说的都是有道理的。” 这样一种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使得李沐梓融合各家之长,有了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
采访过后,李沐梓表示由于年级和一些客观因素,他可能会离开辩论场,更多的是在网站做一个评论员。“我很喜欢现在的状态,学习之余看看身边的大事小情,顺便发表点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权当吐槽。多看看大一同学的稿件,纠正写稿的技术环节,更多的是让大一的同学开拓视野,把我学到的东西,分享给我身边需要的人。”也许这就是回归平淡,但李沐梓的大学生活,注定不会平庸。 (记者 宋辉 倪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