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大新闻网 媒体河大 正文

河北日报:探索白洋淀生态保护新路径 :

河北大学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联合京津冀科研院所,成立协同创新中心

 

白洋淀流域示意图

“白洋淀生态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先建一个生态模型,为白洋淀未来的生态修复整体规划提供参考。”11月20日,来河北大学讲学的国际生态模型学会主席、欧盟环境科技委副主席、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环境化学教授扬戈森(Sven EriK Jorgensen)先生深入到白洋淀淀区内,就净化湿地建设、芦苇沼泽化、水产养殖等问题进行实地调研。

这不是第一次,更不是最后一次由河北大学来邀请国内外的专家为白洋淀生态保护问题“把脉”了。今年9月,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还专门组织召开了“中国淡水湖泊湿地生态学国际研讨会”,会上来自国内外的30余名专家围绕白洋淀治理展开讨论,其中不乏值得参考借鉴的建议。

“白洋淀湿地地处华北平原中部,是维系京津冀乃至华北生态平衡的核心,是支撑京津冀的生态基础,素有‘华北明珠’之美誉。”河北大学副校长李小亭介绍,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和各部门一直高度重视白洋淀的保护治理工作,并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使白洋淀的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但由于区域气候干暖化、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等原因,导致一些生态与环境问题得不到根本性的治理,保护的任务依然艰巨。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该区域承担着中国经济新增长极的历史使命,而白洋淀流域既是京津冀未来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又是京南区域生态屏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白洋淀生态保护问题更显得尤为重要。河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凤鸣表示,日前,河北大学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同时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所、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财政科学与政策研究所和保定市人民政府等京津冀地区的科研院所和相关部门成立了“白洋淀流域生态保护与京津冀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学产研政协同,着力解决白洋淀流域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亟需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研究视角从白洋淀到白洋淀流域

摒弃原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思维,将跨行政区域的整个流域作为整体功能区进行全方位科学规划和保护

白洋淀湿地地处京津保三角腹地,平均海拔高度7.6米,正常年份水位7.3-8.5米,总面积366平方公里。白洋淀行政隶属保定市的安新县、高阳县、雄县、容城县和沧州市的任丘市管辖。

历史上的白洋淀水量丰富,水域面积曾经达到1000平方公里。然而,由于白洋淀属于平原半封闭式浅水型湖泊,最深处也不过3米,水量自我调节能力较弱。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流域降雨量总体呈持续减少趋势,导致入淀水量减少。虽然生态补水工程的实施基本避免了干淀现象,但由于降水的不确定性和高的蒸发量,白洋淀水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难以长时间保持正常水位状态。目前,历史上流入白洋淀的九条河流之中,漕河、孝义河、瀑河仅部分季节有水;潴龙河、唐河、清水河、萍河长期断流;流入白洋淀的只有一条府河,而且存在水源污染问题。上世纪70、80年代起,白洋淀流域工农业迅速发展,淀中村人口急剧增加,人工养殖星罗密布,各种点源、面源污染物不断增加,使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

多年以来,虽然我省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过多项研究,也进行过补水保淀和治理污染等实践,但其效果并不理想。实践表明,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是极其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白洋淀流域贯穿河北、连接北京、天津和山西,覆盖面积31000余平方公里,涉及人口达到1.2亿,是京津冀生态涵养保护支撑区。”中美绿色合作组织(湿地研究与绿色发展)中方首席科学家、华东师范大学陆健健教授表示,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协调合作的机制,区域内各主体“自行定位、自谋发展,独自为战”的做法,造成国土空间的低效无序开发,生态资源的过度利用,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国土资源污染日益严重。

陆教授认为,在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的背景下,以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为指导思想,开展对白洋淀流域国土资源合理规划、科学利用,加强土地综合整治,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对白洋淀流域的科学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使命价值和现实意义。

保护手段从环境治理到综合治理

打破单纯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治污的传统思路,通过多学科多领域联合攻关探究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

河北大学与白洋淀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生物系王所安教授就进行过白洋淀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和研究。从那时起,河北大学就一直关注着白洋淀的生态保护问题。

“1958年在淀区共记录鱼类54种,而近年我们只发现了39种。鳗鲡、梭鱼、鲈鱼和暗纹东方鲀等溯河性鱼类已不能入淀,鳜鱼、青鱼等大型经济性鱼类也逐渐灭绝。”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康现江教授介绍,不只是鱼类,水生植被种类、生物量、群落类型及分布面积均急剧下降。而且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清洁种类大量减少,耐污种类增加。

“从目前研究状况看,现有研究方向较狭窄,研究成果碎片化。研究白洋淀湿地偏多、但研究白洋淀流域的少,从白洋淀角度研究京津冀可持续发展的成果更少。”康现江认为,要开展白洋淀生态保护,需要通过多部门、多学科和多领域联合攻关,重新审视其功能定位,将跨行政区域的整个流域作为整体功能区进行全方位科学规划和深入研究白洋淀流域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体系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深入探究恢复和保护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实现流域生态健康和京津冀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资源利用和制度保障体系。

为此,由河北大学牵头,联合8家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共同组建了“白洋淀流域生态保护与京津冀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心将以解决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实现京津冀协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开展白洋淀流域国土资源科学利用、白洋淀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开发、白洋淀流域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区域产业升级与绿色发展、白洋淀流域社会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等若干问题的系统研究。

“白洋淀流域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产业、经济、社会等各领域数据规模庞大、数据类型繁多,传统数据分析手段与方法难以对相关数据进行快速关联分析处理。”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王金营教授表示,“白洋淀流域生态保护与京津冀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将以大数据技术作为支撑,在白洋淀流域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将各个平台的数据进行采集、分类、存储,感知、分析、整合,发现具有规律性、科学性和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该中心将利用云服务模式,建立面向对象的业务应用系统和信息服务门户,实现基于翔实数据科学的政策仿真模拟,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为恢复和保护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的科学性提供支撑,为白洋淀流域生态保护与京津冀可持续发展的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批创新拔尖人才,形成一批具有显著影响力和实践价值的特色学术成果,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流域生态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智库和创新高地,构建起一个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发展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王金营这样说。


专家观点

白洋淀生态保护总体规划是关键

“生态保护不应该是纯环境保护,应该将人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纳入进去,运用系统的方法,进行总体的设计、规划。”国际生态模型学会主席、欧盟环境科技委副主席、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环境化学教授扬戈森在实地调研白洋淀时建议,应该建立一个生态模型,把各种影响因素都纳入进去进行预测研究,同时进行碳、氮、磷循环的示范点建设,为全面的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淀内的水产养殖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政府部门。全面取消会影响淀区内居民的收入,不取消就会污染淀区环境。据了解,白洋淀水产养殖总面积3.54万亩,以围网、栏网和网箱(简称三网)为主。养殖区总氮、总磷等水质指标超标,影响白洋淀水体整体环境。另外,水产养殖建造的围埝使养殖区域水体封闭,影响整个淀区的水体循环。“全部取消淀区的水产养殖不现实,也没有必要。”扬戈森建议,改变养殖模式,以生态养殖为方向,调整养殖结构,以摄食浮游植物、水草和碎屑等鱼类为主要对象。同时,取消围网、栏网和网箱养殖,建立大水面养殖模式,促进水体循环。

芦苇沼泽化是目前白洋淀生态保护中的又一个难题。近年来,低水位使部分地区水生植物尤其是芦苇蔓延,加之悬浮物和植物残体的沉积,使淀底抬高,沟壕变窄变浅,台田连成一片。由于芦苇根系发达,生物量大,生长迅速,势必加速沼泽化速度,并向陆地生态系统发展。其后果直接导致白洋淀水动力减弱,自身净化能力降低,而且蓄水库容变小,白洋淀湿地的面积减少,逐渐使白洋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丧失。扬戈森认为,当地相关部门应该开展局部去芦苇行动,同时要开通原来的沟壕,恢复水动力。

此外,扬戈森还建议,在府河的入淀口建立生态净化湿地,通过湿地的自循环系统分解排入污水的有害物质,降低入淀水源的污染程度。

 http://hbrb.hebnews.cn/html/2014-11/28/content_43266.htm

责任编辑:王芳
0

最近更新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我要报料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2011 news.hb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est view 1440*900

河北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北京中科之源技术支持

冀ICP备05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