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评论员李渊玮
9月21日,保定市61路公交车上两位抱小孩的老人在红旗北大街口下车后拦截公交车长达一小时之久并且引起堵车,最后在警方的调解下道路才恢复通畅。而事情的起因则是老人觉得乘坐公交期间大学生没有人为他们让座,他觉得很愤怒。
近些年媒体报道了许多所谓反映公民缺乏社会道德的新闻,在公交车上因让座引起的争执也并非首次。针对公交车上的不让座情况早在2008年7月2日,郑州市便出台了《郑州市城市公共交通条例(草案)》。其中规定:乘客应主动让座给老人、孕妇等特殊乘客。不履行义务的乘客,驾驶员、售票员可以拒绝其乘坐,城市公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还可以对乘客处以50元罚款。
很多市民听说后提出了异议,认为以这种方式迫使某人就范,出发点是好的可手段错误。此方案的出台是在用权力意志强迫了另外一些人的自由意志,尽管后者的自由意志可能是不道德的。这样的争执就引出了一个词——“道德绑架”。
目前学界对道德绑架尚无一个权威的定义,《伦理学大辞典》中亦没有收录这一词条,道德绑架概念的使用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大体就是以道德为砝码,给个人或众人施加道德压力与群体压力强迫其个人意愿的行为。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社会是经常发生的。比如半强迫性的捐款、要求每个同学都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否则就是不爱班的表现等等,这次老人指责大学生素质低,下意识中也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绑架了全车的乘客。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作品《搜索》也讲述了一个因公交让座引发的悲剧。高圆圆饰演的女主角因当天查处了绝症,心情消极而没有给老人让座,从此她就被打上了“没素质”的标签。她正常的生活就被群体道德指责所带来的暴力压碎了。单位同事的目光、竞争者的落井下石、网民无聊评论与转发形成的网络暴力最终引发了这个无辜当事人自杀的悲剧。从事件开始到悲剧发生,社会少有同情更多是墙倒众人推。
道德绑架之所以容易得手,是因为在强调群体和统一价值观的社会中,舆论具有足以杀人的功能。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对群体心理学进行了研究,指出群体意见往往形成偏激而冲动的强大力量,而作为个体的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价值观的一致往往会选择沉默,大多数人认为受到群体接纳才最安全,因而出现不自愿的捐款或是参加活动。而勒庞同时也说道:群体心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冲动、缺乏理性,缺乏判断力与批判精神。
我国在封建社会与建国后的很多运动中群体暴力与道德绑架成为维护统一价值观的利器。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于个人行为的宽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捐款、让座都一样,不是一种义务。没有做的原因可能是无视公共道德,但有时可能只是出于无奈。无论何种原因,选择让与不让都是个人的选择,“用强”往往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写到这里,想到了中学课本上房龙的《宽容》序言,愿我们的社会成员对于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声音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些宽容,少一些像“文革”一样用群体暴力与道德绑架压迫个人意志的行为,少一些动用网络资源人肉搜索“不道德的人”伤害他人自尊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尽管当事人的所作所为可能是“没素质”“不道德”的,但道德标准毕竟不是法律的高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