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2014届春季双选会举行当天,天气还是些许燥热,看着毕业生们穿梭于招聘会上,一份又一份的投出简历,他们的命运又将会如何?今年大学生就业无疑又是社会聚焦点,相比13年699万毕业生,14年的727万大军,更是给社会就业带来了巨大考验,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涌入社会,他们将何去何从?抛开这些数字,让我们去看一下身边的他们在这巨大压力的社会下如何生活,如何走自己未来的道路。
一个转折,不一样的人生
走进屋子里,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绿色的粉刷墙,随处摆放的绿色植物。两根铁丝挂起棕色的竹竿,五颜六色的衣服“趴”在上面,不协调的美很是吸引记者的目光。大四的学生焦阳在新区北街开了一家服装店,我们坐在松软的沙发上,谈话在轻松地气氛下进行。“这家店我开了已经一年多了,说实话,赔了一点钱,”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她的语气略显无奈,“当时一时冲动,没想到真正实施起来是很难的,两个女孩子又是找店面,又是装修,一开始进货时还老被坑。”
焦阳是编辑出版专业的,正如所有新闻专业的学生一样,刚入大学她也是有着很高的新闻理想,加入了红色战线,希望在这个平台上演绎自己的新闻梦。“我是一个热爱体育的人,高三毕业我曾整晚整晚看南非世界杯,报道体育新闻是我进红站的初衷。”这些陈述在她心里好像已沉积了很久了,急切的说出,但记者还是发现了她眼下的落寞。她在红战的体育刊那里做出了精彩,但是忙碌的生活让她疲惫不堪,最初的想法在现实下被剥得体无完肤。“年轻的人总是找不好自己的定位,总想做出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但真正实施下,更多的是失望吧,新闻报道过于受限制,我的棱角太过尖锐,无法适应那个环境,所以离开了。”
“我是一个比较随性的人,不断成长的我对生活有了不一样的想法,觉得应该去做自己一直渴望的事情。我爱旅行,喜欢去安静唯美的地方。开这个店就是为了攒钱去旅行,但是现在的情况不是太好,我好像被拴在这里了。”期间不时有顾客进来看衣服,焦阳总会热情接待,周到的服务总是让人心里暖暖的,“我这里不挣钱,来替我看店的学生是没有工资的,我自小爱看书,喝茶,这里有很多的书籍,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坐在店外,喝着茶,翻翻书,坐在椅子上晒晒太阳。”正如这里的衣服风格一样,青春烂漫,肆意不失主流。
焦阳被学校保研了,但她一直在申请去南美洲厄瓜多尔当志愿者,“我不会放弃自己的的想法,厄瓜多尔一直是我梦想的地方,那里的风景优美,拿着相机在任何角度拍摄都是一件完美的作品,不用任何美图与装饰。”保研对她来说并没有很多喜悦,她不喜欢被工作束缚的生活,厄瓜多尔或许真的是她人生的下一站吧。在谈到未来如何生存时,她说到了那里,语言方面的熟练对她也是很有帮助的,有可能回来读完研,做一个驻外记者。“我最想的是在那个地方接近自然,体验生活”。
谈话结束了,离开那个屋子的时候微风吹起,靠门边的衣服轻轻浮起来,随性的人,不喜欢框架。大学是你进社会之前的磨练,有的人习惯了,就只身进入灯红酒绿的大社会熔炉;有的人失望了,发现了自己最原始的梦想,去追随了。“生活总是要继续的,不如走你自己喜爱的,毕竟一辈子不长。”就如焦阳说得一般。
一份坚持,“偶然“的奉献之路
记者看到任夏杨的时候,他刚送女友回宿舍,相比女友的小鸟依人,他更显大哥哥的成熟与稳重。每个新区学生估计都很熟悉“双生夏”,他向学生发送及时消息,方便学生的日常生活,他的微信关注量已达到2000多人,“坤舆志”更是他自媒体发展的平台。然而好多人都未知道任夏杨他在背后默默付出的艰辛。“这些都是我自己管的,有时候会很累,每天都要忙到很晚,心里时常会感到疲劳”。采访期间他还不时打着哈欠,倦意很是明显的浮现。
夏杨是中文专业的,今年已经大三了,“我挺怀念我大一大二的生活的。”初入大学夏杨就是奔着考研来的,那时候的他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他人交流,生活圈子也很小,老喜欢自己窝在宿舍或者图书馆看书,“看的书多了,我的心里想法也就多了,文学类的书丰富了我的知识,心理类的书培养了我现在的性格。”慢慢的他开始不安于自己的过于单调枯燥现状“坤舆志微信公众平台是我偶然在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吧吧刊发现的,无人管理,我就拿过来使用了,一开始只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发一些主页上的通知,让学生提前了解教务信息一类的,也会发表优美的文章,人生小哲理一类的。后来关注的人越来越多了,觉得这个成了一种责任,做的也就精细认真了。”同时微信平台的火爆也给他带来一些困扰。“微信办火了,自然就会有人来找你做宣传,我也想过像其他商业性微信那样,来赚取金钱。但是一旦涉及商业,自媒体的性质就变了,我全然拒绝,就像平台上写的那句话――做学生自己的媒体。”看着他憨厚朴实的外表,记者感觉到了一个大学生的正义,一颗青春心,永不肯媚俗。
谈到实习经历,夏杨说大一下半年在北京一个小报社实习过,就是简单地文字修改与扩缩,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十分考验文字功底。大二暑假经人介绍,在《燕赵都市版冀中版》做过实习编辑,在那里,他接触到更广阔的天地,渐渐熟知了社会里不一样的生存方式。“与别人打交道多了,处事方式自然也会跟着改变,社会不同于大学,关系层面复杂起来,考虑的会更多,学到的自然也更优于大学。”
“坤舆志的发展我还是比较满意的,自己一直坚持下来唯一的私心就是以后可以成为我就业的一个资本吧。”谈到未来,夏杨说自己还是会选择考研,他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会是新闻传播方面。“我喜欢这个职业,但是我的公共微信还是会做下去,以后择业在另一个生活圈子我也会向大家提供信息,无利益的,因为这样做我很快乐。”宿舍楼外渐渐变得暖和起来了,像极了他的名字-夏天的阳光。
一个兴趣,自己的实习路
这次采访是在国旗班的办公室进行的,不大的屋子,整齐庄重的摆设,悬挂在阳台的军装,摆放在书架上的军事周刊,让人心生敬畏。王泽众是国旗班的现任班长,与记者交谈也时时提起国旗班,“我现在一切的坚持都是在这里培养的――那种遇到任何困难都不放弃的毅力和那种永不言败的精神。”由于上的是一个本三院校,如很多学生一样,他想着考研然后就业。但是选择了国贸专业的他似乎很是愁苦,由于数学不好,他有过挂科的经历,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他开始觉得考研无望。在他人生中迷茫的时刻,他选择了用书本来滋养自己。“大二上半学期我钻进了书堆,因为对新媒体比较关注就多看了这方面的书,慢慢激起了我对电商的兴趣。”
“在创业联盟呆着的期间我学到了很多技术,关于新媒体的,也接触到很多未来市场的就业前景,我逐渐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促使着我不断去实习。”一开始他尝试过通过电商技术在网上卖东西赚取差价,后来赔了钱也就放弃了。“我去过北京好多公司面试,一开始都很是紧张的,自己的经验不足,还是本三院校,自然会有所顾虑。”现在谈起这些他都是拳头握紧,身体倾前,那种不自然的压力感。“后来发现面试官不会很认真翻阅你的简历,他注重于自己的个人介绍和本身能力。”在新浪面试的时候,他的优势就在于对电商的熟知,好多别人不知道的问题他都可以对答如流,被招收也是意料之中的。大三的王泽众现在已是新浪的正式员工,对未来他更是充满信心,“会留在新浪吧,但还是想着家乡闯一闯吧,自己创业。”
期间有国旗班的队员进入,都会很亲切得喊他一声众哥,毫无隔阂感,他还联系新浪老员工对国旗班队员进行素质培训,“那次培训不止是对内部成员感情的培养,更多的是对他们思想的指导,教练好似把他们带入社会,让他们在互动游戏中学到未来就业所需要的团队精神,博弈思想,应变能力。”看的出来,他对国旗班的感情是深厚的,“我在北京那段最苦的时间也是他们给了我支持,否则我是挺不过来的。”
由于实习经验丰富,人生阅历较多。王泽众申请了中国企业家论坛的志愿者。在那里他结实了很多朋友,他们大都出自名校,有的还出国当过志愿者。与他们相比,王泽众深深感到自身发展的不足,更加认识到只有通过学习和技能的提升才能缩减与她们的差距。同时在这里,他也看到很多名人在会场中也增加了许多见识。“实习之路也有很多弊端,资金问题就是我们首先考虑的。其次,在实习过程中上级老会让你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
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记者问道对现在学弟学妹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面试有什么可行性建议吗,“多看书吧,多掌握知识,还是说多培养培养自己的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试的时候应有的态度是谦逊的自信,那样会让人眼前一亮。”
这次采访,记者没有找那些离开大学后极其成功的人士,也没有专注于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只选择了那些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听听他们的故事,讲讲他们的心得。
(记者 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