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大新闻网 记者观察 评论 正文

从深圳看中国垃圾分类可行性

本站评论员 郑静玉 翁丹萍

中国的垃圾分类工作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来,试点不断,却一直停滞不前。近段时间,广东省深圳市再次涉入这趟浑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工作切入口:垃圾分类试图从“高阶层”开始,由上往下推广。广东省深圳市将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居民小区等创建500个示范单位(小区),按照标准配置垃圾分类、收集设施。2013年11月5号深圳公务员签承诺书推行垃圾分类。

事实上,中国早在1957年就提出了垃圾分类,系最早提出垃圾分类的国家,但是在其后续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例如广州所谓的垃圾分类工作,只是在街头巷角立起了分类垃圾箱,但是公众对垃圾分类的名目类别却不慎清楚。记者行走在广州街头,可见之处,垃圾箱都已经更换为了分类垃圾箱,一般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但是,垃圾箱内各色垃圾集聚一堂,未见分类迹象。据当地居民说,除了和广州垃圾分类政策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学生仔),很少人会进行分类丢弃。

在我国,垃圾分类正式起步较其他国家晚,人均制造垃圾的数量不少,人口基数更是令人咂舌,而且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因此垃圾分类在发展过程中也是门槛重重。

最大的问题是错误地将垃圾分类和垃圾焚烧割裂开来,直接推行垃圾焚烧。这种做法背离了国外垃圾处理和垃圾焚烧的理念:即通过垃圾分类,再回收利用,将最少量的垃圾送进焚烧厂。结果是垃圾焚烧厂建立了,垃圾分类却还在原地踏步。

而且我国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垃圾分类的具体情况,比如到底哪几类垃圾属于可回收垃圾。而且政府在垃圾分类回收过程中也应当积极促进,就目前来看,推广垃圾分类,需要政府有很大的投入。尤其是在推行初期,为了鼓励居民的积极性,政府应当最大程度地承担起垃圾分类的成本,诸如免费发放垃圾桶、垃圾袋,适当给予奖励,增加管理人员,给予相关企业、科研机构财政补贴等。

中国的垃圾分类还有很长的探索路,在深圳的新思路中也许可以觅得一丝光亮。从社会精英做起的可行性相对较高,至少比让整天疲于奔命的小市民花时间搞生活垃圾分类可行性高。

精英阶层生活区不仅集中,而且他们的生活区物业水平高,有条件在大院内设置分类垃圾箱,另外这些小区有资本聘请专门人员对已分类的大批垃圾进行规整和持续处理。另外精英阶层一般都素质较高,对环保宣传容易接受,所以先在精英阶层展开工作会见效快些。当在取得了一些成效,并给人们看到后,会给人们做好垃圾分类的信心。

在精英阶层进行推广,政策响应度高。拿行政人员来说,上级下命令,下级大多会积极行动。而且社会影响力大,政府大院假如能作为环保的榜样,会对其他社会精英产生正面影响,如高校、医院,甚至推广至全社会,一旦养成习惯,垃圾分类的问题就解决了。

由此观之,自上而下的推广形式还是值得一试的,在这个思路之上,在细节上再加完善。比如,建立在方便人们的基础上,简化首次垃圾分类,收集再进行二次分类细分。至于二次分类,有人指出可以借鉴巴西经验:建立拾荒者合作社。让拾荒一族负责分类收集,政府雇佣这些人,既能维护一定程度的街区治安状况,也弱化对城市形象的影响。

责任编辑:吴姣
0

最近更新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我要报料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2011 news.hb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est view 1440*900

河北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北京中科之源技术支持

冀ICP备05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