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大新闻网 记者观察 通讯 正文

做最纯粹的校园文学——记河北大学芳林文学社芳华十五载

转眼间,我这只小小的知更鸟已经在大学校园里飞翔了两年。两年来,我穿梭于各色社团之间,采访人物,参加演讲,发送手机报……“不做沸腾生活的旁观者”是我参加社团活动的目标,也是对大学生活的追求和希冀。然而,终日的忙碌固然充实,却缺少了那份闲神静气来观察和思考生活。一次去朋友家里玩儿,随手翻开一本杂志,一列行楷小字“梦回江南”映入眼帘,它细腻的笔触和出神入化的时空交错感深深吸引了我;流芳千古的张爱玲与林徽因之“香魂”亦被刻画地入木三分。于是索性看下去,优美的文字,睿智的哲思和深刻的感悟在手边轻轻流泻,又淌过心河。翻到最后的封面才恍然一瞥,原来这本杂志就是曾只闻其名,未谋其面的《芳林》。今日有幸得之,果然不同凡响。带着对《芳林》的好奇与喜爱,我深入到芳林内部进行探访。

通往九教的柏油小道上铺满了槐花,而她的馨香似乎还滞留在空气中。老槐树遒劲的枝干上密密麻麻的新绿为行人洒下斑驳的阴凉。

在1998年五月下旬那个并不浓烈的夏日里,芳林文学社在文学院隆重安了家,校院各级领导为她庆贺并给予了衷心的祝福,韩成武老先生还为《芳林》题词:“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文学院的学子们终于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刊物,”一位97级毕业于文学院的老师感慨道,“她记载了我们灿烂的青春。如果有谁的感悟、随笔之类的文学小作品发表到上面,那是一件令人羡慕,令人称赞的事情,因为当时的审稿和滤稿还是很严格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芳林见证了我们那份情感,那份追求,那份经历。”那一年,芳林举办了第一场“青春有约”主题征文活动。

枯黄的槐叶如翩翩起舞的蝴蝶打着旋从枝干上偷偷溜下来,摆脱了束缚的他们和同伴嬉戏打闹着,仿佛要去赴一场最后的盛宴——那是2000年的秋天。

那一年,《芳林》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超越。曾经的芳林人刘老师回忆说,“那一段时间,我们99级报纸变杂志的时候,认为芳林的宗旨应该是‘做最纯粹的校园文学’。”当时不算惊世骇俗的决定如今看来是那么明智,恰似一汪活水注入病态的社会中。然而“做最纯粹的校园文学”又岂是想象中那么简单。芳菲文林,纸上人生。他独自一人多次磨破嘴皮子跟印刷厂的老板讲价钱,争取货到付款,老板最终才勉强答应。当一本本残存着油墨香的杂志从印刷厂运出来的时候,他们欢呼雀跃,激动与快乐在那一刻汇聚。

扑鼻而来的清香让行人不由得驻足寻找它的源头,远远望去,发现那一片洁白,如烟,如云。渐渐走近,洁白的槐花似一簇簇白色藤萝悬挂在半空中,更似一串串风铃在微风中摇曳。

2002年四月的芳林文学社也正像这风姿绰约的槐花,开展的如火如荼。那一年,芳林文学社就“小良现象”举行了专题讨论会,激烈的争论一番又一番,高度的共识在这次思想大交锋中不谋而合,大学生心理问题被大家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孝”不是局限在一个时代的主题,它已经并将永远存在于传统文化的血脉中。观众雷鸣般的掌声穿过天花板,穿过大学生的心房,飘向远方家乡父母的耳边;“文学是人学”,芳林人谨记前辈的教诲,将人文关怀从个体传播到每个角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随后,芳林文学社发起了以“生命不能等待”为主题大型大学生献爱心捐髓活动,《燕赵都市报》报社、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也应学校邀请前来助阵。在芳林人的号召下,前来志愿捐髓的同学纷至沓来,不一会儿就挤满了这块场地。作为工作人员,看到同学们耐心咨询的情景,他们也更加坚定了那份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白驹过隙,岁月无声。11月,芳林文学社作为河北大学的校园文学阵地引起了国家级期刊《小小说月刊》编辑社的高度关注。他们对芳林人始终坚守文学热土、倡导人文精神大加赞赏,并在其刊物刊登芳林文学社的介绍,同年12月芳林与《小小说月刊》进行了共同组稿,广受好评。

时代在变化,新媒体在不知不觉中拔地而起并迅速占据主流地位。期间,芳林停过刊,也在杂志报纸间反反复复转换多次。而芳林“做最纯粹的校园文学”的宗旨却在岁月洪流冲刷下沉淀下来,成为校园中一块瑰丽的宝石。

槐林漾琼花,郁郁芬芳,那几颗老槐树一路跟随芳林人成长了十一年,槐花却依旧不减它的馥郁芬芳。蓊蓊郁郁的槐花树纯粹得只剩下芬芳和洁白。

2013年,芳林文学社迎来了她十五周岁的生日。以“从文学刊物看校园文化氛围的发展”的十五周年座谈会已于5月3日成功召开。这次座谈会上,芳林的前辈们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憧憬,他们希望坚持纸质出版,坚持做最纯粹的校园文学。最后发言的刘振东老师是中文系99级学生,2000年曾担任过《芳林》主编的他说,“我们区别于其他刊物的理想和信念就是做最纯粹的校园文学,希望大家把办刊的宗旨延续下去,希望大家把刊物办得越来越好。”在谈到对《芳林》的展望时,他说“我是以一个在《芳林》工作过的人支持你们,有想法就要有做法,有闯劲才能干出成绩。”

当我试图用一个概念来定义“最纯粹的校园文学”时,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刘老师告诉我“‘纯粹的’表达的是一种程度,校园文学是一个时空概念,它是三维的,立体的。”而我只是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但芳林所传递的人文理念我却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芳林》如一股清泉荡涤着我干涸已久的心灵;如一缕春风吹拂着我紧锁的眉头;如雨后的阳光,说暖不暖,却明媚灿烂。《芳林》如饭后的一杯清茗,香而不腻,苦而不俗,淡淡的清香,悠悠的古韵,那一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和愉悦。她与我谈人生,“找不到可以说话的人和可以说的话”只是人生的某个阶段;她与我谈哲理,生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它是上帝交给我们的一个事实;她跟我谈爱恨情仇,不要尝试去忘记,要学会放下;她与我谈年轻,飘扬的黑发,清澈的眼神,矫健的身姿,旺盛的精力,整个世界都洋溢着我们的欢声笑语;她与我谈中华民族,谈柏杨对中华文明再次腾飞的渴望。读《芳林》是一场与知己的谈心,与灵魂的对话。

五月槐花香,香满整个校园。

(大学生记者团 记者 王倩 通讯员 王伟红)

责任编辑:吴姣
0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我要报料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2011 news.hb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est view 1440*900

河北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北京中科之源技术支持

冀ICP备05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