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大新闻网 记者观察 通讯 正文

挺进大茂山,让爱与希望同在

大茂山坐落在在保定市涞源县南马庄乡,山青水绿,鸟鸣山幽,民风淳朴善良。但是一千多米高的高大山川阻碍了这里与外界的交流,使它极度贫困。由于极度贫困,女人们都会嫁到外面去,而男人则只能打光棍,即使娶上了媳妇,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也不愿意生孩子。年轻力壮的青年都选择出去打工,留下来的几乎都是一些老人和孩子。年迈体弱的老人们靠种粮食维持最基本的生计,生病了根本就就没钱治疗。在这里普通人家几乎每天都以玉米面和咸菜为日常的饭菜,甚至有些人家连这样的饭菜都吃不到。

大茂山中的老人

大茂山美丽的自然景观

这里的教育条件同样极为艰苦。几个村子只有一个学校,有些村子的孩子上学还得走几十里的山路。学校刚开始办时还有六七个老师,后来由于条件太艰苦,最后就只剩下一个老师了。这坚持下来的唯一的一个老师教着十几个年龄不同的学生。

2002年,经济学院老教授董湘岩老师发现了这个地方,之后每年的暑期,经济学院的同学们都会走进大茂山,用他们的知识改变那里的面貌。

年近八旬老教授,倾心奉献大茂山

自2002年发现这个贫困山区后,董湘岩老师就一直在为它的致富和发展而尽力奔波。他不断地与市里的领导做工作,修起了这里的第一条路,打通了跟外界的联系。在董湘岩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在这里建立了暑期实践活动的定点。一年一度的暑期实践给大茂山带去了新鲜的血液,同学们利用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改变这里的经济面貌和教育环境,让这个地区的经济和教育逐步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同学们也得到锻炼,把在课堂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

董老师每年都会去大茂山几次,每次去大茂山,董老师都会跟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带去一些当地农民需要的物资,想方设法帮助当地人脱贫致富。当地农民都亲切地称他为老董。

中间的老人为董湘岩老师

走进大山实践,让青春闪光

每年夏天,河北大学都会有这样一群年轻人走进大茂山,去感受大山里不一样的风景,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同时,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改变着山里的面貌。

为期七天的暑期实践活动让这群年轻人吃了太多的苦,每天往返六十里的山路,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咬咬牙坚持了下来。累得实在走不动了,就在路边歇歇脚;饿了,就拿起随身带的干粮吃上两口,接着,继续前行。每到达一个地方,他们都会对老乡详细地做调查,进行采访,根据自己所学知识思考,与小组人员讨论,最后与乡镇政府座谈,给乡镇政府提建议,提出解决方案,在这里,他们完成着自我的成长也践行着对社会的责任。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董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当地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合作社,引进新品种驼羊,发展养殖业,利用自然环境发展旅游业,并帮助当地农民建立农家院,使得这里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与这些大学生们同去的,还有三大车同学和老师们捐的物资。整整三大车的物资,到大茂山也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暑期实践小分队的同学介绍说,很多老乡家里的生活用品大多是河大的师生们捐过去的,就连农家院中的被褥也都是河大学生们捐的。

 调研过程中同学休息

作为大学生,我们目前能改变的东西也许并不是很多。可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更何况,未来的大学生们会是整个社会的脊梁。只要我们记住这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些需要帮助的贫困地方,从自身做起,哪怕只是一点点,只要我们尽力去做,我们一定可以让明天更美好。

(记者 孙文 黄震)

相关阅读
关键词: 受害者 孩子
责任编辑:吴姣
0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我要报料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2011 news.hb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est view 1440*900

河北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北京中科之源技术支持

冀ICP备05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