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大新闻网 记者观察 通讯 正文

【录音】三十多个孩子的“爱心妈妈”——记恩贝语训学校校长杜虹影

她,从未接受过任何专业的聋哑教育,五年来,凭借着一份执着,一份责任敲响了三十多个孩子告别无声世界的大门;她,没有钱,没有房子,仅仅是孤孤单单的一个女人,五年来,为与她毫无血缘关系的三十多个听障儿童铸造了爱的城堡;她,把无数普通的妈妈对孩子的 “爱”加倍地毫无保留地交付给她的孩子们,她因孩子而苦难,因孩子而美丽——她就是恩贝语训学校的校长杜虹影。

从“报站乘务员”到“学校校长”

杜虹影原来是保定市是唯一一位能用中、日、英三种语言报站的乘务员,出于在工作中出色的表现,曾获得过“省级优秀乘务员”的荣誉称号。原本可以像普通女人那样过着安稳平淡的生活,却因为偶然的机会触动了她的内心,她开始了一条崭新的人生之路。

那是2006年的一个冬天,天气异常的寒冷,凛冽的寒风把枯瘦的树枝刮得嗤嗤作响,在华北电力大学的门口,坐着一为露天摆摊配钥匙的双脚残疾的何师傅,他用十分期许的眼神看着每一位过往的路人,等待着有人可以停下脚步配把钥匙。出于对这位何师傅的同情,杜虹影用5元钱配了一把1元钱的钥匙,但老人的自尊心极强,他非要给杜虹影找零钱。那时,杜虹影才发现,老人不仅仅脚有残疾,而且还是一个聋哑人。一位双重残疾的老人没有成为家人和社会的包袱,反而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自食其力。当时杜虹影已经受感动了,她觉得聋哑人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爱。

从那个时候起,杜虹影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聋哑儿童走出无声世界,她开始摸索积累经验,着手办起了恩贝语训学校,成了学校的校长、老师。她苦钻研聋儿康复理论知识,曾站在北京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装作等待孩子的家长,站在门外听语训老师给孩子上课,她一点点地去听并模仿老师的语速,去悟老师给孩子说话的用意,寻找最合适的方法去教自己的学生,她很希望她所教出来的学生像正常孩子一样快乐地生活。

教师“难”觅,家长“难”行

“恩贝语训学校”是保定市唯一的家庭模式语言康复机构。从2006年至今,建立与发展一个听障儿童的语音培训学校对于普通的男人就已经很难,而对于这个无依无靠的杜虹影更是难上加难的。

她的学校安置在一个普通的居民房内,至今没有挂牌,她一直把自己的学校看成家,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接受教育。从最开始杜虹影第一个月看护一个孩子到第二个月看护两个孩子,逐渐的很多家长因为听说杜虹影独特而有效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纷纷慕名而来,到现在这里可以容纳十五个孩子进行康复治疗了。

在“恩贝语训学校”接受治疗的孩子大部分都是6岁以下的听障的单亲儿童,因为残疾致使父母离婚、离异、抛弃他们。当杜虹影看见这些无辜地被抛弃的孩子,她更加坚定自己的决心,她说,“只有更多人从事这个职业,让家长看到希望,才能拯救整个家庭,要不然年轻的爸爸妈妈承受不了压力,容易做出残酷的决定,比如说把孩子抛弃,放弃家庭”。

由于学校的规模小,教学条件、环境差,杜虹影走了很多弯路,还请过北京语言康复的老师,但效果不明显。短短五年里换了几十个老师,很多来应聘的大学生觉得学校环境、待遇不好直接离开或是中途放弃帮助孩子治疗。今年,她找到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家长”成为语言康复的老师,让家长边干别学,看护好自己孩子的同时,也帮助其他的孩子,她认为“没有比妈妈更爱孩子,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何提高老师教学技巧一直是杜虹影心里的一块疙瘩,毕竟家长们理论和专业性不足,没法对孩子有更好地引导。杜虹影总是说,“如果现在大学可以开设语言康复专业,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和志愿者可以投身于语言康复事业上来就好了!”

苦难源于孩子,孩子让她更成熟

杜虹影从小身体就不好,经常生病,从事这份工作后,她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

“在孩子面前,你浪费一分钟就是犯罪。”杜虹影经常对她的老师讲这句话。她把时间看得很紧很重,以至于家人、亲戚、朋友打给她电话,她一般都不会接。“只要我在孩子身边,我的心就在孩子身上”。她把更多的时间的经历都放在孩子身上,随时随地地教孩子。由于为残障儿童开设的课程康复的技巧性比较强,它需要分分秒秒都要和孩子说话,她就像高智能的复读机,不断重复着几个词语。杜虹影对听障儿童说话的气力要比对普通人请好几倍,大量的送气,导致大脑缺氧、气虚、供血不足,长此以往,杜虹影的身体就越来越虚弱。当记者采访杜虹影时,杜虹影时常拿出纸巾擦鼻子,后来记者了解到,由于杜虹影老说话,导致上火,肺火、胃火大,感冒,鼻炎、咽炎频繁发作。她的手开始出现白斑,脚趾已经完全钙化,体内严重缺钙,手脚浮肿,就连双手都合不上。更严重的是,她体内长有一个肿瘤,肿瘤日益扩大,医生劝她赶紧做手术,但她至今还没有定下做手术的时间。“等明年再做,把这批孩子教出来再做。以孩子为主,把孩子安顿下来,再做吧!”中医大夫劝她放弃这职业,她的身体根本不允许她从事这职业,但是,她说:“目前没有老师能替代我,慕名而来的家长太多了,我放不下。出于孩子和家长对我的期望,为了争分夺秒地对孩子做抢救性的康复,先坚持着。”

她身边的朋友都说,她的苦难全部来源于孩子。在她心里,“孩子让我更加成熟,是我最大的财富和骄傲。”“爱”也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完美,让孩子知道他们和普通人一样,虽然身有残疾,没有成为社会和家庭的包袱,用双手去帮助别人,不单单是受帮助者,一样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她把她遭遇所有的苦难看做一种幸福,因为只有苦难才会造就一个人,才会成就一个人。

相依的母女,共同的梦想

十八年前,杜虹影与丈夫由于感情不和而离婚,从那以后就独自一人带着刚出生没多久的女儿奔波。一个人,一个孤孤单单的女人,非常吃力地把女儿拉扯大。在杜虹影心里,女儿一直是自己骄傲和自豪。

从小的时候开始,杜虹影对女儿的要求就十分严格,她不允许女儿像其他孩子一样用透明胶、修正带改作业本上的写错的地方,因为“人生的路一旦走过,是不可以用修正带更改,不可能再回去的”。杜虹影一直引以为自豪的是从读书开始女儿的作业本一直是工工整整,受到同学们的羡慕,很多老师的表扬,包括美国老师也留着她女儿的作业本当成样本展示给美国学生看。杜虹影经常对女儿说 ,“我不希望你成为井底之蛙,不希望你享有荣华富贵的生活,在受教育阶段,你应该有丰富的知识。”而女儿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从小学习成绩就十分优秀,现在在美国一所大学读本科,学习生物医学,她希望学成之后回国帮助母亲、帮助这群听障儿童恢复听力,因而她一直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的有关治疗听障儿童方面的书籍,然后翻译给在国内的母亲,开阔了母亲的视野。她也跑到美国诸多语言培训学校,了解世界上最先进治疗听障儿童的知识与技术。

自2006年,杜虹影开始从事语言康复工作时,第一个月她的工资是400元,后来家长见孩子语言康复有成效,主动涨学费,现在已经涨到了1000元/月,虽然已经比一个公薪阶层高,但是她说“这些钱不是我的,如果有需要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把钱拿出来用于听障儿童的治疗”。除生活必需外,她的身上没有一分钱。“当你需要钱的时候,你可能得不到,因为你可能因为钱的利益伤害到更多人的利益。但你不需要钱时,你真心为别人做事的时候,你得到的比金钱更重要。”她知道自己虽然没有很多钱,再苦再难也要让女儿到国外读书,接受良好的教育。在杜虹影绞尽脑汁为筹集女儿出国留学的费用时,这些孩子的家长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的借给杜虹影钱,有的直接把钱塞给杜虹影供女儿读书,而这些家长本身家庭情况也不是很富裕。杜虹影为这些孩子付出了太多太多,这一切家长们都看在眼里,早已把杜虹影当成自己的姐姐,杜虹影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当成一家人。

用“爱”去管教三十多个亲生儿女

当杜虹影带这些孩子出去玩时,很多路人都会夸耀杜虹影教出的孩子很阳光,爱笑,笑得特别灿烂,不像很多摄影师拍听障儿童愁眉苦脸的照片。那时,杜虹影心里就特别高兴,“只要社会接受我们,我们会让孩子看到我们的笑脸,傲然接受苦难,接受这个坎,就可以迈出这个高度。”但这些都离不开她在背后的默默付出,他把听障儿童视为己出,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去爱去管教。

在杜虹影的微博中曾写道:“在孩子们面前,事事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树立榜样形象,不要污秽了孩子纯真净洁的眼睛和耳朵;不能让孩子无视你的存在,时时提醒孩子该怎样做才是对的,不能迁就包容孩子微小的问题,孩子需要妈妈的唠叨。”

他知道这些孩子家庭状况大部分都很差,帮助孩子进行康复治疗时遇到很多压力,她都一个人承担,她说,“不到万不得已,不接受社会救助,如果一旦接受社会救助,自己要无偿地奉献更多才行。”他们去餐馆吃饭时,很多餐馆老板说请他们吃饭,不收她的钱。但她执意一定要付帐。如果老板不让她付账,她会叫孩子家长来搞卫生。餐馆老板最终只能收了她的钱。“就像何师傅那样,这种精神不可以丢,一定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不是接受怜悯的人,我们需要理解,需要更多的机会。”

“真心”换来的一家人

“恩贝语训中心”在杜虹影看来是“恩贝家”,这个家是用“真心”换来的,是一方净土,不需要任何回报的。杜虹影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这些家长把杜虹影视为姐姐。

只要有任何可以帮助听障儿童治疗的机会,杜虹影是绝对不会放弃的,前两天,她抱着如果去北京一趟,孩子没准就可以开口说话试试的想法,陪孩子去北京看病,于是一大早冒着滂沱大雨,顶着雷鸣一个人带着孩子坐车从保定到北京某康复医院。虽然孩子的病情并没有因为杜虹影冒雨带孩子看病而有好转,但孩子的妈妈知道后,十分感谢杜虹影,杜虹影却说,“我不需要感谢,这是我应该做的。只要你喜欢我,就好了,协助我把孩子康复好就是我最大的期望。”

在杜虹影病情加重,怀疑肿瘤会扩散的时候,有一个孩子的姥姥得知后,对杜虹影说,“你一定要健康,你一定要坚持下来,我回去就给你去求佛,为你祈愿,把你的灾我都替了你”。后来,经医院检查,得知杜虹影体内的肿瘤并非恶性的,但杜虹影却高兴不起来,孙子开学一个月后,老人生病了,查不出原因就一直瘫在床上,这让杜虹影心里感到自责、内疚。

她从没觉得做这份工作很辛苦,她把让更多听障儿童走出无声的世界看成自己的梦想,看做是自己的兴趣。她来到人世间一遭,是短暂的,但为人间留下绚丽的色彩,即使雨后放晴,依然可以看见她彩虹般的身影。

相关阅读
关键词: 应征 毕业生 政策
责任编辑:吴姣
0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我要报料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2011 news.hb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est view 1440*900

河北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北京中科之源技术支持

冀ICP备05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