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大新闻网 毓秀人物 正文

【图】年近七旬,不离三尺讲台——访管理学院陈颖老师

陈颖老师

她曾教过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她教过的学生中有很多都是我们的老师;她是江苏海门人,一九四一年出生,但直到现在还站在讲台上;她上课时头脑清晰、精神头十足……她就是管理学院的陈颖老师。

记者:陈老师,您读书的那个年代学英语应该是比较少有的,请问您是怎么喜欢上英语并成为一名英语老师的呢?

陈老师:我父亲是一名机械工程师,有很多书籍是英文的,受父亲影响,小时候就接触到一些英语原文的书籍,因为好奇,学了一些。上大学时,我们物理系的专业外语是俄语,不是英语。后来有幸得到两位优秀英语老师的指教(其中吴嘉水老师曾在天津外语学院任教,改革开放后是第一批赴联合国的工作人员;另一位李北达老师,原为我校外语系教师,到香港任教后,编辑出版过英汉字典),就这样坚持学习了英语。

记者:您在管理学院都教过哪些课程?

陈老师:我在我们学院教过市场信息学、信息经济学、经济应用统计学、计算机网络英语、电子商务英语和信管系研究生英语。直到上个学期,学院规定六十五岁以上的教师不能再教专业课,所以我现在只教公选课。

尽管我不是学经济的,但是在备课过程中发现,经济学与物理学的方法是相通的。回想起我由物理学转教经济学相关课程的经历,特别感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记者:我记得您曾经说过,您教过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那个时候学生的学习状态?

陈老师:恢复高考之后,我教77和78届学生的专业英语,他们虽然很优秀,但是英语基础很差,尤其是发音问题,很多学生不肯开口朗读,但是他们学习很刻苦。后来我给78届的学生选用了一本英语原文教材:GENERAL PHYSICS(普通物理学),很多学生开始时都学得很吃力。可是后来,不只一个学生把整本书从头到尾都翻译了过来,收作业的时候我就拿了一个大的灰色旅行包,装了一包的作业驮在自行车上,这样子到大概十周之后大家基本就能跟上了。那时的学生学习非常认真,毕竟过了十年才有机会继续读书。

记者:那么您觉得现在的学生学习状态和那时相比怎么样?有什么区别?

陈老师:现在的学生在大学里都忙着各种活动,有时选修课都没有时间上,对此我很理解。但是作为一个老师,我还是会备好我的课,把精力放在学生身上。其实现在的学生也很不容易,竞争压力那么大。以前的学生都能分配,根本就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但是现在的学生就没有这么宽松的环境。所以我现在也一直在想怎么做可以把这门课的内容精简一下,既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能让学生学到东西。

记者:请问您现在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每天都做些什么呢?

陈老师:我的生活一直很简单,每天就是看书、备课、讲课、上网、家务,很简单也很充实。我总觉得一站到讲台上就精力十足,一点都不会觉得累。我想,这个世界上居然会有教师这样一种职业,这真的是最适合我的职业,所以我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愉快。

记者:在学习方面,希望您能给我们一些建议

陈老师:我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始终把通识教育(过去的提法是:宽口径, 厚基础)作为我在课堂教学中的目标,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注重学科交叉、文理渗透。所以我希望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要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自己的专业之外,多接触一些其他的学科,这样不但可以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甚至可以无师自通。

另外,在改革开放的趋势下,我们和国外的接触越来越多。在专业英语和计算机网络英语公选课教学中,我一直贯彻高教国际化的精神,我们的学生应该拥有这种国际化的视角。

记者:您作为一名教师,有什么人生哲学分享给我们吗?

陈老师:其实一个人能做最适合自己并且是被别人所需要的工作,就会很高兴,很有热情做下去。比如我,我就适合简简单单的生活。让我去做生意的话一定会亏本儿,像我母亲一样学医的话我又接受不了那种场面。

同时,教师这个职业,不论在哪个时代都是被需要的,被需要才会有价值,被需要才会觉得开心、有意义,所以在学校教书这种简单生活对我来说就是最适合而又有意义的。

我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就是一心教书。教师必须把课讲得有声有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越爱学,教师就会越讲越好,在这种相互的激励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授课能力。现在我一直在想如何能让我的课在这么短的课时内取得更好的效果。

记者后记:采访过程中陈老师也谈到,希望我们的选课制度应该更灵活一些。比如计算机网络英语作为公选课(以后称为通选课),80多人一起上英语课,很多学生都没有机会在课堂上与教师互动,没有答题和朗读的机会,实在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这门课的人数应该在40人左右更合适些;她还想再开一门通选课——电子商务英语;她希望现在的大学生借助于通识教育可以多接触一些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这些都让我觉得这是一位全心全意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

最初想采访陈老师,是因为很好奇为什么她这么大年纪还在教书,为什么不过轻轻松松的退休生活,但是通经过和陈老师的谈话,我觉得没有必要再好奇了,因为老师是在做着自己喜欢并且适合的事情,她投入所有精力和热情在做这件事,她所想的就是怎么样把这件事做得更好。

(记者 李雪杰)

责任编辑:吴姣
0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我要报料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2011 news.hb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est view 1440*900

河北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北京中科之源技术支持

冀ICP备05007415号